首页 » 张居正大传 » 张居正大传全文在线阅读

《张居正大传》题竹(15)

关灯直达底部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

这首诗很幼稚,也不像应试的格式。大致这时居正的声名,在湖广已经很大,所以主考给他临时的口试,和平常的形式不同。单凭居正的年龄和声名,原有中举的希望。但是因为湖广巡抚顾璘的主张,这次却没有成功。

顾璘,应天府上元县人,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和同县陈沂、王韦称为金陵三俊,其后又加入宝应朱应登,称为四大家。(16)他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便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愿打消,这是对于居正的不利,因此主张趁此给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奋发。他和监试的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材,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没有限量。这是御史的事,一切请你斟酌吧。”这次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欣赏。陈束极力主张录取,但是监试御史想起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居正竟没有录取。这件事对于居正发生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居正对于顾璘,始终感激。委实这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要是居正就在这年中举,不过早了三年,以后也许在湖广添一个唐寅那样的人物,而一生的事业,便会在诗酒风流中消逝。他自己也曾说:

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诸君言:“此子将相材也。昔张燕公识李邺侯于童稚,吾庶几云云。”又解束带以相赠曰:“子他日不束此,聊以表吕虔意耳。”一日留仆共饭,出其少子,今名峻者,指示之曰:“此荆州张秀才也。他年当枢要,汝可往见之,必念其为故人子也。”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17)

嘉靖十九年,居正十六岁,再应乡试,这次居然中试。十六岁的举人,毕竟很年轻了。恰巧这时顾璘正在安陆督工,居正到安陆进见,顾璘很高兴,把自己的犀带赠给他,说道:“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上次我对于冯御史的嘱咐,竟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误了。但是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要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其实顾璘对于居正十六岁中举的事,毕竟还以为太早。

就在这年,辽嗣王宪三年丧服已满,照例袭封,成为第七代辽王。居正的发达,当然会加重母妃的督责,也增添宪的惭愤。一切的怨恨,都发泄到辽府护卫张镇的身上。据说宪把张镇召进辽府,赐他喝酒。张镇看到孙儿中举,辽王又赐酒,正得开怀畅饮。可是一杯又一杯,也委实喝不下了,宪强还要他喝。最后,张镇竟是醉死的,因此在居正、宪中间,又添了一件大仇,然而表面一切,还是非常的亲近。居正的曾祖“謇子”,大致已经死了,没有看到居正的发达。

居正乡试中试的第二年,嘉靖二十年辛丑,是会试的一年,这次居正曾否入京会试,不可考。明代的制度,乡试的次年便是会试,新科的举人都要入京,也许居正因为年龄太小,没有去。到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居正入京会试,这次却失败了。他曾说到失败的原因: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唯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18)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居正再行入京会试,会试以后,再与殿试。这次成功了,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明史·选举志》言:“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诸色参用。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居正这时,已经身居储相之列了。

居正会试时,座主是孙承恩、张治,因为他考《礼记》,所以他的房师是阅《礼记》试卷的陈以勤、吴维岳。进士一甲第一人是李春芳,其后与居正同时为大学士,同科还有殷士儋、王世贞、汪道昆、王宗茂,吴百朋、刘应节、王遴、殷正茂、凌云翼、陆光祖、杨巍、宋仪望、徐栻、杨继盛。这一科有第一流的首相、第一流的文人、立功边疆的大帅、弹劾权倖的忠臣,可算得人甚盛。

————————————————————

(1) 自穆宗隆庆六年张居正为首辅起,至思宗崇祯十七年为止。

(2) 文集十《先考观澜公行略》。其子敬修作《文忠公行实》,则称始祖福,庐州合肥人。

(3) 书牍十。

(4) 《方言》謇,吃也,謇子二字出此。

(5) 书牍三《答楚按院陈燕野辞表闾》。

(6) 书牍三《答吴尧山言宏愿济世》。

(7) 见王世贞《首辅传》。周圣楷《楚宝·张居正传》《观澜公行略》《文忠公行实》皆讳其事。

(8) 《观澜公行略》。

(9) 文集十《先考观澜公行略》。

(10) 书牍十五《谢病别徐存斋相公》。

(11) 书牍十五《答廉宪王凤洲八》。

(12) 文集八。

(13) 张镇一子文明,即观澜公。《行实》称世父龙湫公,似非文明兄弟。

(14) 《明史·张居正传》称十五为诸生与《首辅传》同,当系嘉靖十五年之误。

(15) 十三岁应试作于楚王孙园亭。

(16) 见《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传四》。

(17) 书牍十五《与南掌院赵麟阳》。

(18) 书牍十五《示季子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