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好消息:理性是可以习得的

关灯直达底部

无论围绕着智力可塑性的那场旷日持久的争辩结果最终是什么,令人惊讶的是,心理学领域并没有对理性可塑性表现出丝毫的关注。已有的种种迹象表明了理性可能比智力更具有可塑性这一现实,考虑到这个现实,理性可塑性被忽视的状态真是极具讽刺意味。

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是最容易被治愈的,因为造成这种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种策略和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陈述性知识[1]。自主心智思维倾向通常依赖于习得的心智程序进行压制,当压制失败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实例化的心智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只是了解但还没有充分掌握的心智程序是造成问题的根源所在。例如,完全析取推理(disjunctive reasoning)指的是在解决推理任务时,当需要做出判断或选择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选项。这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策略。人们由于无法弄清当前问题的所有备选方案而做出了许多欠佳的决定。完全析取推理思维倾向的计算成本并不高昂。正因如此,已有研究发现完全析取思维能力同智力关系不大,并且,它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同完全析取推理一样,思考备选假设的倾向也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心智程序策略。同样地,它的实施方式也很简单。许多研究试图教会人们思考P(D/~H)(即考虑到备选假设时观测数据发生的可能性)或者给予简单的指导使人们形成思考备选假设的习惯。在相关情境下,人们大量练习对自己说“想一下事物的对立面”。这种心智程序策略不注重计算能力,因而对很多人而言,它是很容易学会的。一些研究表明,练习“想一下事物的对立面”的思维有助于防止许多启发式和偏见文献中提到的思维错误,包括但不局限于:锚定偏见、过度自信效应、后视偏差、确信偏差和自利偏差[2]。

概率论思维各方面的特点意味着它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和应用效力的心智程序。然而,正如任何教过统计学课程的人(包括本书作者)可以证实的那样,其中有一些观点是反直觉的和不自然的——尤其是在应用的时候。虽然比起完全析取推理和考虑备选假设等策略,学习过程可能要花更多的努力,困难也更大一些,但是,还是有一些证据表明它们是可以传授的。推导因果关系所需的科学思维当然也是可以习得的[3]。其他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策略可能更容易学习,尤其是对低智商人群而言。例如,心理学家彼得·格尔维茨(Peter Gollwitzer)讨论了一个具有极高普遍性的行为策略——使用执行意图[4]。个体有意识地说出某一行为序列的顺序(“当X发生时,我就做Y”),这时执行意图就形成了。通常来说,在语言固定情境属性的帮助之下,哪怕只在少数场合诱发这种思维,也足以使其在自主心智中建立起来[5]。最后,研究表明形成心理目标(无论这些目标是否有执行意图)的认知策略,就算很简单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人们如果被要求设定一个心理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而不是一般的鼓励性指令(“尽你最大努力”),那么他们在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6]。

因为我们很难预测什么东西会让自己幸福,所以我们常常做出降低自己幸福感的选择。例如,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适应幸运和不幸事件的速度。我们的想象力无法预知未来。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引用证据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干预策略就是使用代理人物(surrogate)——那些正在经历一些事的人,你正在模拟他们的快乐(或悲伤)。例如,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对“空巢综合征”是什么反应的话,你只要问问那些家里最后一个孩子都外出上大学的人,而不是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有什么反应。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支持的队伍在比赛第一轮就被打败你的感受会是怎样的话,你只要问问那些队伍刚刚被打败的人就知道了,而不是独自想象。人们往往不愿意用这一机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独特性会使内心的猜测比那些正在经历这些事的人的实际体验更准确。人们只是怀疑别人的经历是否同样也适用于自己。这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类似于我之前讨论过的我方立场信息加工。吉尔伯特告诉他的读者:“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那么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不知道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2006)

许多迄今为止讨论过的心智程序代表了工具理性(实现某人的目标)中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策略。知识理性(拥有真实反映世界的观点)常常受到污化心智程序的扰乱。但是,即使是知识理性,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宏观策略,以减少人们染上对自己有害的心智程序的概率。例如,可证伪性原则可以很好地预防许多无用的观念。它是一种极具普遍性的工具。科学课程中的初级方法论和哲学课程都有讲授过这一工具,但是,应该有更多的课程参与进来[7]。许多伪科学信念都证明了污化心智程序的存在。高中课程应该讲授这种批判性思维技巧,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出伪科学信念系统。

最后,模因学语言也是有帮助的——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拥有污化心智程序。模因概念帮助认知自我改善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强调信念的传染性,它间接地向很多人(对他们而言,这将是一种新视角)暗示信念的偶发性。通过为所有文化单位提供一个通用术语,模因科学为评估信念是否满足人类利益提供了一个中性的环境。模因概念向越来越多的人表明:我们需要检查自己的心智程序。

在这一部分,我列举了一些可以传授并习得的理性概念案例。有一些宏观策略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并用于避免污化心智程序。执行意图形成、心理捆绑和目标形成代表了工具理性(实现某人的目标)领域中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策略。这些策略与通过学习掌握的心智程序相辅相成,推动了对证据(概率和科学推理技能)的最佳认识。尽管对该问题尚未有准确的量化实证研究,但目前来看,理性思维倾向至少同智力一样具有可塑性。

[1] 教育领域中,围绕着“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争论可谓永无休止。由于理性心智程序同时脚踏两方阵营,也许它可以为这场论战画上一个休止符。析取思维倾向更像是一种思维策略,而概率推理原理则倾向于属于陈述性知识。

[2] 这些研究包括:Arkes et al.(1988);Koehler(1994);Koriat,Lichtenstein,and Fischhoff(1980);Larrick(2004);Mussweiler,Strack,and Pfeiffer(2000);and Tweney et al.(1980)。

[3] 相关的研究还有:Nisbett,1993;Fong et al.,1986;Lehman and Nisbett,1990;Sedlmeier,1999;Sedlmeier and Gigerenzer,2001;Leshowitz,Dicerbo,and Okun,2002;Leshowitz,Jenkens,Heaton,and Bough,1993;Larrick,2004;Zimmerman,2007;Kuhn,2005,2007。

[4] 参见格尔维茨等人的研究(Gollwitzer,1999;Gollwitzer and Schaal,1998)。

[5] 语言输入所发挥的作用被称为在连接网络中的快速“情境固定”(Clark,1996;Rumelhart,Smolensky,Mcclelland,and Hinton,1986)。联结主义者可能需要经过数十次尝试,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抽象出一个原型,而语言交换可以通过一次沟通就激活一个已有原型。卡拉克称其为循环语言输入连接网络中的情境固定功能。情境固定是“伴随着正常输入发生的额外输入,这种输入会激活已有原型”。卡拉克认为:“语言交换可以被视为一种提供快速、高度聚焦、情境固定信息的方式”。

[6] 关于与心理目标形成的研究有很多(Heath,Larrick,and Wu,1999;Locke and Latham,1991),关于情感预测的研究详见吉尔伯特等人的文章(Gilbert,2006;Kahneman et al.,2006)。

[7] 关于低层次的可证伪性教学,参见斯坦诺维奇的研究(Stanovich,2007)。关于批判性思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伪科学的讨论,参见:Lilienfeld et al.,2001;Marek et al.,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