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感 » 安全感全文在线阅读

《安全感》第6节 依恋关系:基础安全感的根据地

关灯直达底部

你也跟我妈美得一个人似的。

——平儿

母亲是第一个照顾我们的女人,父亲是第一个我们认同的男人。和父母的互动,是自己一生的预演。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定义好“我”(I)是什么,从而设定一个模式,之后的每个生命环节,都在重复(或试图修正)这个模式,不管你感觉得到还是感觉不到,愿意还是不愿意。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把它叫无意识动机。

例如我们发现有这样的人,他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落入相同的结果。如一个施惠者在其每一次恩举之后总要被他的受惠者愤怒地抛弃,各种各样的受惠者都会这样,因此他仿佛注定要尝遍所有忘恩负义的痛苦。又如有一个人,他所有的友谊都会以朋友的背叛而告终……有一个妇人,连续嫁过三个男人,每个丈夫都在婚后不久身染重病,并且临终前都得由她来照料。

先说和母亲的互动。梅兰妮·克莱因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把婴幼儿期划分得更加详细,阐述得更加深刻。她说,0~6个月是子宫的延续期。婴儿刚刚从它安全、温柔、自给自足的小宇宙里脱胎而出后,认为宇宙仍然是他那个小小的宇宙,他还不知道存在另外一个大世界,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和母亲已经分开了。在他看来,他自己就是宇宙,母亲就是宇宙,母亲是自己四肢的延伸。总之,我=母亲=宇宙。他认为自己是创世的神明一般的存在。

如果婴儿发现:哎,一哭就抱我,一哭就抱我,于是他会认为:我是被这个世界/母亲/我自己接受的,这个世界/母亲/我是安全的。当母亲如此对待他的时候,他心里最初的那个空洞就被填满了,也因此拥有了生命最初的生长力量。弗洛伊德说:“我发现,那些认为自己被母亲喜欢或偏爱的人,在生活中会展示对自己的信心、无法撼动的乐观,常常显得英勇,而且总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如果母亲对婴儿的需要不敏感,他受到惊吓或做噩梦时没有得到及时的背后轻拍和语言抚慰,需要自己哭得没劲儿了拉倒,恐惧就会在幼小的心里烙下一个痕迹,“现实比噩梦更可怕”的信念储存在日益发展的脑组织中。他就会得到一个根本性的定论:宇宙/母亲/我是恐怖的,是不安全的,是令人不舒服的。于是他总想钻回母亲的子宫中去,回到自己曾经的安全状态中去。但是钻回去意味着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所以,生的本能会强烈反对这个意向,于是引起极大的心理冲突。固着在这个阶段,人会抑郁,还会患幽闭恐惧症,所以喜欢逃跑(四处流浪、频繁跳槽等)。但是逃到哪里去呢?那个企图折回子宫的“我”一直如影随形,跟着长大的“我”走到天涯海角,于是我们会用一生去自动演绎一个早就定好的预言:宇宙/母亲/我是不安全的,我要逃避或躲开。

婴儿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为了获得真正的出生,它要经历一个和母亲先分裂再统一的精神过程,玛勒把6个月以后称为“分离&个体化期”。6个月以前,婴儿的知觉统合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他感知到的都是光影、声音的碎片,而不是完整的物体;6个月后,他的知觉统合能力渐渐发展起来,可以把外界的碎片组织成一个个独立的整体,但当他看清妈妈的第一眼时,忽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原来自己和母亲不是一体的,母亲并非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而是另外一个个体。

多么痛的领悟啊!他从独立的神明一般的存在,一下子分裂了。这是宇宙发生的第一次分裂,他第一次感觉宇宙不是一体的,母亲是一个非我(other)个体,她才是存在的宇宙,那么,我是谁啊?总之,母亲≠我,宇宙=母亲。

从宇宙中分裂出来,又找不到自己存在的证据,让他感到震惊和痛苦,难以适应。他第一次感到存在危机,感到自己并非自给自足的神明,自己只是作为宇宙母亲的参照物而存在,也许自己只是一个影子。自我和母亲的分离,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从此,生活中的其他发现接踵而来,都是这第一个发现的变体,每一次分离都让他感到痛苦。

这时无法协调的焦虑,会让婴儿整夜地啼哭,他不接受这个现实,他不认同自己和非我断裂的事实。当他拒绝认同非我的存在,也就是在拒绝承认自己的存在;当自己不存在了,死亡焦虑开始发作。为了调和这种痛苦,他开始依恋母亲,离不开她,看不见她就仿佛整个世界都没有了,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影子。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不是母亲,分离的焦虑迫使他进行一个妥协性的选择,开始把非我的母亲做精神上的内化处理,以她来定义自己的存在。这要经历三个阶段:喜欢→认同→同化。如果母亲的反应敏感,能够通过积极的抚触来平息它的焦虑,他就开始喜欢非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影子,而是一个和母亲一样的个体,他第一次有了“我”的概念。

这时他会获得一个概念:虽然我(I)和非我(other)是分离的,但分离可以不痛苦,非我(other)是安全的、温柔的。当他觉得非我是安全的,就开始认同我(I)可以独立完整地存在,并把自己的内在世界加到所幻想的非我世界/母亲身上,内化母亲这个非我宇宙。这是和母亲分裂之后,人进行的第一次整合和统一,以后的每次整合和统一,都带着这第一次的影子。自此,母亲虽然物理上不是我,但精神上是我的一部分,所以她成了生命中第一个重要他人,她决定了整个宇宙的基调。爱上任何一个其他人,都带着这第一次恋爱的影子。

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个体和母亲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就像一条无形的脐带。婴儿总是试图维持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不在时,婴儿烦恼,婴儿和母亲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其他人在一起则焦躁不安。依恋会从根本上决定人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行为,形成其人格特征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依恋是3岁以前建立起来的,而大脑在3岁时的脑重平均已经达到1000~1100克,基本上到了成人的3/4。如果成长过程中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一个人基本上就初步定型了,尤其是安全感这种东西。弗洛伊德也认为:在性蕾期(幼儿园阶段),人格就已基本定型。没有和母亲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无法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世界充满不信任,投射到自己身上,就是最基础的、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

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是否敏感,在依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母亲对啼哭的孩子产生疏远,他就会对妈妈/非我宇宙产生矛盾的情感,既爱又恨。当他无法协调交织的爱恨,就会陷入极度的抑郁;或者他会把母亲/非我宇宙分裂成两个,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这个坏的非我宇宙,是不安全的,未来的所有不安全感,都是这份不安全感的变体和回溯。这种分裂还是精神分裂的雏形。

哈利·哈罗(Harry Harlow)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创造性和毁灭性的心理学家之一。为了研究婴儿和母亲(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哈罗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血腥的实验。他给小猴子做了两个代理母亲:一只毛茸茸的,一只冷冰冰的。毛茸茸的那只外面盖着软垫,但是没有奶;冷冰冰的那个由铁丝做成,但胸部有管子,可以喝奶。

小猴子会爱哪个母亲呢?小猴子会抱住毛茸茸的妈妈,开始晃(在羊水中它也是晃的,它感到不安全,想回去)。饿得不行了,就跑去喝口奶,喝完后立即跑回来黏着毛茸茸的妈妈。

哈罗说:看,“有奶便是娘”是不对的。孩子要喝奶,但还有更重要的生理需要,不然它会焦虑,这种焦虑是物质无法消除的。哈罗把小猴子需要的这个东西,叫作抚触(contact comfort),也就是肢体触觉的温柔感知。

触觉上的舒适是所有情感建立的基础,是婴儿健康的认知模式的开端。母亲的抚触,会让婴儿经历情感高潮,血液把营养和精神快感一起运往并储存在迅速发育的大脑组织中。情感高潮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基础。如果抚触被剥夺,就很难发展脑组织,脑组织不健全,人格中就没有温暖的载体,于是世界自然会变得冷漠和不安。这时的冷感会为之后所有的感觉奠定基础。孤儿院的孩子的脑成像明显异于正常儿童,所以如果你有时间,不如去那里给予拥抱,这种比食物和金钱更加重要的东西。

母亲的抚触还会决定我们的身体状况。在一个分实验中,有些小猴子只有钢丝母亲外加奶水,有些小猴子则有柔软母亲外加奶水,结果发现,钢丝母亲养大的小猴子,消化牛奶困难,胃口不好,大便较稀,经常拉肚子。哈罗说:缺乏身体的抚触,对婴儿来说会造成精神压力和紧张,并转移到身体上,当然也会转移到智力上。而医学心理学发现,缺乏抚触,会减少婴儿的皮质类固醇,无法生成各种激素,导致身体和大脑组织发育异常,还会使免疫系统受损。

失去和母亲的连接后,基础安全感几乎立刻跌到冰点。当那些尘封的记忆都沉淀到潜意识最底层的时候,我们不会记得自己当时是怎么焦虑不安的,我们只是知道自己就是个焦虑不安的人,并用一生去演绎这份焦虑不安的自我预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知觉得到还是知觉不到。

如果一切发展顺利,非我的母亲被顺利整合进“我”,婴儿会再次变得完整。这个合二为一、再次自成一体的婴儿,开始遇到了人生另一个重要的发现。他发现:原来,母亲并不是全部的非我,在母亲之外,还有另一种更大的非我。总之,我=母亲,宇宙=我/母亲+非我。

他对这个新的非我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时他还不懂得恐惧,恐惧是后天激活并培养的),开始不断尝试接触非我世界,并把自己的内在世界加到所幻想的非我世界上,试探其是否安全,如果安全,就再次内化。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开始尝试从母亲身边爬开或蹒跚地走开,暂时离开母亲去探索未知的非我世界,然后在累了或哭了之后,他们会回来,再次回到她的怀抱——我——里面来,回到自己的基地和根源中来。他需要并可以忍受和母亲的暂时分离,其他所有的分离能力,都从这次分离而来。

母亲是安全感的基地,在哈罗的实验中,小猴子把柔软的母亲作为自己的基地,到处探索,一遇到惊吓或新鲜事物,就会缩回来,寻求安慰和保护。把小猴子放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它会感觉有点害怕,会先抱着这个柔软的母亲,但是又由于好奇的天性,会到处探险,探索未知的环境。一吓到,它就跑回柔软母亲的身边,一会儿才会再出来。如果柔软母亲不在,它就会吓得几乎瘫痪,缩成一团,吸自己的手指。

在恐惧试验(fear test)中,哈罗给小猴子呈现一只吓人的乱叫的泰迪熊,代理母亲不在的时候,小猴子会缩成一团,根本不敢看这个怪物。但是当柔软母亲在场,它就不怎么害怕,而且,经常会去动动那只熊,有时还攻击它,挠它一下就往回跑。

母亲是一种精神上的存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他从来都不会受伤和疲惫,他的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瞬间满血。后来赫拉克勒斯把他举在空中杀死了。母亲从来都是人力量的源泉。女孩抑郁了、生病了,就和母亲同睡几个晚上,基本上就缓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