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做真正的自我:保持真我,并且知道自己是谁

关灯直达底部

在乔尔·钱德勒·哈里斯(美国小说家和记者)的“老南方故事”中,兔子老弟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边走还一边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后来,他遇到了一个“柏油小人”,站在路边对他恶言相向。兔子老弟勃然大怒,开始攻击那个“柏油小人”,结果他的手反而被柏油粘住了。于是,他开始更加猛烈地拳打脚踢。最后,他整个人都被黏糊糊的柏油缠住了。他曾经认为: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就是保持“真正的自我”。但最后的结果是他忽略了最初的人生目标。他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最终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这个道理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都是适用的。对于别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做出的反应越大,就越远离自己本来的目标,也就越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不仅应该能够在感情上跟别人接近,而且要做到不被别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所左右。心理治疗师把这种现象叫作“分化”,就像是一个细胞与另外一个细胞分离开来,但是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原生家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鼓励我们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做自己”),并且同时与别人保持亲密关系。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在同一个时期只能做到上述内容的一个方面。我们要么顺从他人,以维持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要么切断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以求“做真正的自我”。

如果你与一个志趣相投的人共同生活,那么你希望“做自己”的愿望就很容易实现。如果伴侣或者亲友在生活中与你追求的东西不同,分歧和困难就会出现。每个家庭和夫妻都会因为求同存异的问题发生争执,而“求同”的需求是与家庭成员发挥自身个性相悖的。正如上一章所述,如果一方在婚姻关系中要求另外一方与自己保持一致,并且侵犯了另外一方的主体个性,那么另外一方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我们在第1章里讲过苏的故事。她年幼时是个顺从的小女孩;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变得叛逆,后来和父母发生了一场“家庭权力争夺战”,最后与父母断绝了关系。

无论后来采取什么策略,苏都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她与原生家庭切断联系之后,又把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了她和史蒂夫的婚姻关系之中。而史蒂夫也把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带到了新的家庭中。于是他们又按照各自原生家庭的模式,开始了新的家庭斗争。

只有那些“分化”成功的人才可以真正地“做自己”。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自由地思考问题和感受事物,而不用过度考虑别人的喜好或批评,也不用过分批评或奉承别人。这样的人是开放的,他们愿意接受自身与别人的差异。当别人要求他们做出转变时,他们也不会做出过分的反应。他们也愿意做出改变,乐于接受新信息,善于对自己重新定位。他们并不认为需要“改变”就意味着自己有不足和缺陷。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充实和快乐起来。我们跟父母、子女生活在一起时,更应该如此。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去做,那么将一直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控制。

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是完全“分化”成功的,完美的人根本不存在。在经历的各种关系中,我们或多或少地会进行“分化”。但是我们“分化”得越频繁,这个过程也会变得越容易。下面,我们将会讨论一下那些“分化”良好的人的特征。

◎具有目标指向性

具有“目标指向性”说的是一个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能确定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人无论是在人际关系、工作,还是其他方面,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例如表达自己的需要、信仰和价值。也许你与周围的亲友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你可以自由地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攻击别人,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压倒别人的价值观。这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都不顾别人的感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只意味着你可以自己选择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受别人否定或赞许的影响。

做一个具有“目标指向性”的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忽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相反,当你在别人面前自由地表现“真我”时,你会发现人际关系将变得更加愉悦。那些具有“目标指向性”的人可以拥有深刻、良好,并且亲密的人际关系,并且在维持人际关系时遇到的麻烦更少。

与“目标指向性”相反的是“关系导向性”。具有“关系导向性”的人在情感上不太成熟,他们的自尊和满足感完全依赖于别人。他们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全都花在人际关系中,以求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不是专注于确立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于“关系导向性”的人来说,别人对他们的喜爱和关怀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别人不再喜爱和关怀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大难临头。他们痴迷于争取别人的认可和赞扬。他们喜欢别人,也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他们往往过分敏感,能从自己与爱人之间最细微的差异中看到关系破裂的征兆。

┊示例┊

吉娜对丈夫说:“这些树实在是太美了!不是吗?”她的丈夫回答道:“还可以吧。”这让吉娜以为丈夫根本不爱她,因为丈夫不喜欢她所喜欢的东西。于是她开始批评丈夫,说他过于消极,破坏了他们婚姻的幸福感。后来,吉娜的丈夫花了很长时间来做某项房屋修整工作。这也是吉娜让他去做的。他以为吉娜会对他的工作感到满意,并且会感谢他。吉娜却责问他为什么没有把装修的部位向右移几厘米。丈夫听了之后立即火冒三丈。他指责吉娜从不欣赏他所做的任何事,还说从此以后再也不会为她做任何事了!

问题

1.你是否善于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跟其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你是否会在别人面前隐藏自己性格的某些方面,并且认为别人会因你的某种性格而讨厌你?别人的反应对你的行为有多大影响?

2.在你的家庭中,谁和你的差异最大?在他面前,你还能很好地保持自我和“做自己”吗?

3.你属于“目标指向性”还是“关系导向性”类型的人?你家里的其他人呢?

◎能够区分思考与感受

面对人生路上的很多抉择,“分化”成功的人会细致地分析各种选项的好处与坏处。他们往往能够做出理智的判断,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很好地区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他们并不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信条,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信条与自己不同而攻击别人,或对别人怀有戒心。

“分化”并不等于让人们失去自己的感受。“分化”成功的人从来不会失去自己的感觉,因为在需要的时候,他们可以自由地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会把自己的感受当作生活信息来源之一。只要愿意,他们也可以激情澎湃。对一个“分化”成功的人来说,关键的因素是“选择”。他们可以恰当地选择是否根据自己的感觉行事。

因此,“分化”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感情。只要愿意,“分化”成功的人也可以深陷感情之中不可自拔。这样的一个例子就是做爱。人们在做爱时都会沉浸在感官的世界中,抛弃了一切理性的界限。

因为“分化”成功的人往往从自身位置出发考虑问题,所以他们能够有自己的立场,并且有自己的底线,同时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既不任性,也不死板教条。他们愿意接受新信息,但不会被感情上的讹诈或威胁所左右。同时,他们不会指责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相反,他们会尊重别人,并且向别人学习。实际上,他们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感到愉悦,而不是恐惧。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最亲密的人,如配偶、父母和子女等。

那些没有“分化”成功的人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思维和感受。他们也许在日常工作中表现良好。他们也可能很善于处理那些“事务导向性”的任务,而不是“人际关系导向性”的工作。但是一旦涉及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时,他们就会陷入迷茫,变得非常敏感和脆弱。为了维持密切的人际关系,他们甚至愿意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妥协。如果他们对自身有足够信心的话,是不会做出不合理妥协的。

正是因为“分化”不太成功的人分不清想法和感受,所以他们常常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当作事实情况的真实反映。例如有人也许会这样说:“我觉得你会拒绝我。”但是这句话不是要表达自己的一种感受,而是对别人行为的一种解读。当人们说自己“觉得如何如何”的时候,他们常常是在表达一种想法,而不是在抒发一种感情或感觉。“感觉”是关于自己的,而不是关于别人的。关于自己感觉的表达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当你不同意我的意见时,我感到自己被人狠狠地拒绝了。”

我们的感受都是由对周围环境的思考,或者对正在发生事件的解读产生的。除非别人与我们进行了身体上的接触,否则他们无法让我们产生任何具有确定意义的感受。除此之外,我们所有的感受都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例如,如果乔狠狠地打了比尔的肩膀一下,那么比尔就会产生肉体上疼痛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乔让比尔产生了一种意义确定的感受。但是如果乔只是说“我很生气,真想打你”,却没有付诸行动,那么比尔对乔的话产生的感受则完全取决于比尔自己,或者说取决于比尔如何理解乔所说的话。如果比尔认为乔真的非常生气,会把他狠狠打一顿,甚至打断他的几根骨头,那么比尔也许会感到恐惧,甚至想逃跑。如果比尔想:“乔现在很生气,这说明他不喜欢我,真是太糟糕了。”那么他也许会感到自己的感情受到了伤害,或者感到沮丧。如果比尔认为:“谁对我发火,我就饶不了他!乔可吓不住我。”那么他也许会发怒,甚至首先动手打乔。如果比尔想:“到底什么事让乔生这么大的气?”那么他也许会感到很好奇,甚至会说:“快告诉我你为什么生气,也许我可以帮你解除烦恼。”

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在同一个情景下,对同一个事物有多种可能的解读。一个“分化”不太成功的人会认为仅仅是乔的话语让他产生了某个特定的感受。他完全不考虑自己解读的作用,认为完全是乔让他感到恐惧、受伤或者愤怒等情绪。

一个“分化”成功的人则不同。他明白乔的愤怒有多重解释的可能。如果他要对乔的话语做出反应,就会表现得很好奇,并且希望能和乔好好谈一谈。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树立并修正对他人和自我的态度与信念。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会决定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人际关系中能做什么样的人,或者必须做什么样的人。这些信念会逐渐成为我们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和感受的情感基础。无论家庭成员如何影响我们,家庭并不能让我们形成特定的信念和感受。我们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而这个形成过程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我们作为子女的长幼顺序(或称为“手足位置”,具体内容请参见第7章)、我们的父母在其各自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某些特定的生物学前提基础,以及许多不可预见、不可界定的品质等。

如上所述,我们的个性与情感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同样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和感受。我们不必等待他人做出改变,而要首先改变自己。

请做下面的练习,区分一下哪些句子是表述思想的,哪些句子是表达感受的。

思考和感受

请回忆一下,你每天要说多少次“我感到……”之类的话。这些话其实是在表述某个思想,而不是你自己的感受。当你下次再说“我感到……”的时候,请注意留心,把它换成“我认为……”你会感到有什么不一样吗?

请注意一下,你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否常常喜欢说:“那让我感到很糟糕”“你真让我生气”,或者“你让我感到恶心”等。有没有什么更准确的方式来表达这些主观体验?请采用更准确的方式来表达,看看周围人们的反应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