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 »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全文在线阅读

《超越原生家庭(原书第4版)》第5步 你可以回家了:探亲与家访

关灯直达底部

在这一步,你要回到家里搜集信息,根据之前设计的问题向家人提问,观察家庭运行状态,并且进一步深入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但是,如果没有认真做好准备,你的家访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你试图忽略前面的几个步骤,而直接进入这一步,那么你所做的努力很有可能会全部付诸东流。要完成这个任务,你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达成目标。

第一,没登门之前,请先通知你要探访的亲人,让他们有所准备。你可以通过写信或打电话来通知他们,但最好把你的意思直接向对方个人表达。比如,你应该给父亲和母亲分别寄一封信,单独告诉他们你回家的意图。如果你以前从未这么做过,他们当然会感到吃惊,但这样会让他们明白:你希望跟父亲和母亲每个人都单独相处一段时间,并且建立“一对一”的个人关系。

第二,探访时间不宜过长,2~4天是最合适的。如果在家里待的时间过长,你就会回到过去的模式,并且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失去了你竭力维持的客观态度。但是,由于探访的时间很短,而与家人面对面的交流又是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每年回家探访3~6次是最好的。当然,这也取决于你居住的距离,以及其他客观情况。家庭出现危机(如疾病、去世、离婚等),或举行庆祝活动时(如婚礼、洗礼、周年纪念日、圣诞节等)都是回家探访的最佳时机。在这些时期内,家人间的关系都是灵活的,或者说是非常活跃的,因此更具有开放性。

第三,尽量不要跟伴侣一起回家探访。你可能希望自己的伴侣一同前往,为你提供支持或帮助。但是,伴侣会对你的家庭,以及你在家庭中的位置有其自己的看法。因此,一般情况下,你的伴侣最终会陷入家庭内部的三角关系之中。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参与家庭的各类正常活动,但他的确不应该掺和到原生家庭领域的心理工作中来。如果你的配偶或伴侣想要陪你回家探访,则必须保证不会对你的活动进行干涉、评论,或帮助。另外,请不要把伴侣牵涉进来,当作你的挡箭牌。比如,有个人对父母说妻子不想圣诞节期间去看望他们,因为她想待在自己家里。也许他的妻子真的是这样想的,但这个人却利用妻子来隐瞒自己不愿跟父母一起过圣诞节的真实想法。从根本上来讲,他把妻子和父母置于了势不两立的矛盾之中。

第四,探访自己长大的村庄或城市。如果你的父母已不在那里居住了,那就带着父母中的一位,再次探访自己的家乡。回到曾经居住的家里,回到过去对你很重要的地方,能唤起很多共同回忆,父母也许会告诉你很多信息。如果你的父母是在另一个地方长大的,那最好也去拜访一下他们的故乡,但需要与父亲或母亲分别单独前去他们各自的故乡。

回家之前,你要首先想清楚:你到底要探究什么?你要提出的具体问题有哪些?什么才是你更想了解的?在获取家庭相关信息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你还要想出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

带着问题回家,期待从探访中获得一些信息,这就使你的“家访之旅”不同于以往的例行回家,并不是露个面就足够了。通常情况下,你会发现这种方式能使回家探访变成令人心情愉悦的旅行,也因此更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探访过程中,当你搜集信息时,必须做的一件事的就是检验你之前获取的信息是否正确,还有你对家庭体系以及自身角色的假设是否准确。你会发现许多关于家庭成员与家庭关系的新情况,而这些新情况会影响你对家庭的认识。

比如,如果你询问自己的母亲与她的母亲或她的姐妹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的信息可能会让你从全新的角度来理解母亲对待你的行为和态度。

家庭探访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在于:无论家庭成员跟你分享了什么故事,或是说了什么事情,都不要质疑或谴责他们。请记住,他们对家庭生活的认识是与你不同的。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你要像一位实事求是的科研人员,保持客观的态度,探究不同家庭成员对原生家庭的不同认识。即使你认为有人在故意撒谎,也不要直接质疑或批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有人认为需要在某个问题上撒谎,这本身就很重要,而且也很有趣。

你要避免与对方发生争论,还可以这么说:“你对那件事是这么看的,而我(或另一位家庭成员)是那样看的。我们的观点差别这么大,难道不是很有趣吗?该如何解释这样不同的看法呢?”如果你不注意自己的语气,即使是这样的措辞,也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如果你表现出了一丝谴责的意味,另一方则会陷入沉默,或心存戒意,那你就失去了一个家庭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果你在语气中表现出真心实意,诚恳地希望别人对这种差异做出解释,你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信息。

在进行研究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记住其他一些事情。

(1)只要有时间,就要尽可能多地提问题。你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针对可能获得的每个答案,都要想出至少五个问题来提问,不应该出现问题枯竭的情况。要记住,研究人员永远希望了解更多的真相。

(2)在提问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你既不能过分激动,也不能太有戒心,更不能流露出攻击性,还不能逾越一个科学研究人员的角色。只要你不断提出问题,表现出你对他人观点的兴趣,你就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如果你想不出任何问题,这往往意味着你可能陷入了自己的潜意识中无法自拔,想要挑战或评价对方,或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改变话题,或暂停研究。

(3)要确保你所提出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提出真正的问题,可以引出确切的信息。“现在几点了”通常就是以获得确切信息为目标的问题。“你不认为我们现在该走了吗”就不是“真正”的问题,其隐含的意义是:“我认为现在该走了。”不要提出这类引导性的问题,不要让对方围着你的观点转。优秀的研究员会真心实意地对他人的想法和观点感兴趣,而不是要用别人的观点验证自己的看法。在你刚开始进行家庭探访时,通常情况下,都会苦苦挣扎于能否提出“真正”的问题。

(4)要避免提出以“为什么”开头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通常会让对方产生戒心,或者给自己寻找借口。“你为什么会那么想”这类问题也许会让对方为自己辩解,而诸如“你对那件事的观点是什么”等问题,更有可能获得直接、坦诚的答案。

(5)采用“检验型”的问题来验证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理解是否正确。比如,你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那么你的意思是说你认为妈妈一直最喜欢我了?”这是检验你理解的意思是否与对方真实意思相符的一种方法。“检验型”的问题可以用“你的意思是……”之类的词语开头。你可以从对方的话里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以“你的意思是……”向对方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如果你的姐姐对你说:“我一直觉得你是个小顽童。”你可以问她:“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因为我总是搅和你的约会,所以我是个小顽童?”她可能会说:“是的,那也是一方面,但不是我所想的。对我而言,真正的问题是你总让我跟别人发生矛盾,然后又去告发我。”如果你自以为知道她为何称你为“小顽童”,就无法发现什么才是困扰她的真正问题。

需要永远记住的是:你是在为自己搜集信息。你的家庭成员向你讲述了家庭过去和现在的样子,以及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经历——这都是为了帮你认识自己。经过这一切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甚至有可能重新评估你对自己的看法。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依次单独拜访家庭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一家人坐在一起,回忆“往昔岁月”是很常见,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但是在这种交流中,大家往往喜欢进行自我审视,而不是坦诚开放地交流。有时很难将个别家庭成员与其他人分开——比如说父母双方很难分开,但你可以要求跟他们其中一人单独相处一会儿,毕竟你并不想随时都和他二老同时面谈。你可以单独邀请父母双方中的一位吃午饭、散步或驱车出游,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对你而言,很难邀请家庭成员单独见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信息,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让这个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当你请求跟别人单独见面时,对方会怎么想?当你觉得他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时,你会怎样?

┊示例┊

米里亚姆和父亲之间的沟通都是通过母亲进行的。从懂事起,她从未记得单独与父亲做过任何事情;母亲总会在场,说的话也最多。在成长过程中,她经常听到母亲转述父亲的话(“你的父亲这样说,你的父亲那样想”),但很少直接从父亲那里得到任何信息。终于,她鼓起勇气(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单独邀请父亲外出就餐,一起看电影。父亲欣然接受了,这成为他们之间建立全新关系的开始。随后,她发现了自己在害怕什么:母亲开始变得异常焦虑,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们要把我排挤出去?”她发现母亲一直以来都很害怕不能参与到任何关系中来,这种恐惧深深地植根于母亲的价值观中。米里亚姆发现,当她还是个小女孩儿的时候,就能察觉到母亲对此问题的焦虑,并且一直遵守着母亲的情感规则:“你不能跟父亲单独做任何事情,必须把我拉进来;否则我会感觉很糟糕。”

当你与一位亲属单独交谈时,不要乱说闲话,谈论那些没来的家庭成员,因为这样就会制造出一种三角关系。虽然这种问题很难避免,但你必须要把话题引回到当前与你在一起的这位亲属身上,尝试去了解他是如何看待问题、感悟生活的,而不是把时间用于揣测没来的家庭成员抱有怎样的动机和目的。

如果跟你在一起的那位亲属不断谈论其他家庭成员的事情,你可以问他:“这对你有什么影响?”“这对你意味着什么?”或是“你对此有何看法?”此时,你的兴趣点应该在于他人给某件事情赋予了什么意义。很少有家庭成员会让别人直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不会说:“你那么说,我觉得你的意思是……因此,我觉得……我决定想要……这就是我那么做的原因。”这些是你当前需要探究和发现的。你需要弄清楚各位家庭成员如何看待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而不只是他们对某个话题的看法;关于这个问题你已经了解得够多了),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内部经历。

如果与你交谈的那位家庭成员开始对交谈内容感到不适,通常的做法是将谈话的重点转移到上一代人身上。例如,当你与母亲谈论你们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发现她感到不悦,就问问她与外祖母之间的关系。如果这个话题也让她感到不安,就问问外祖母与外曾祖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外祖母如何向母亲描述自己与外曾祖母之间的关系?母亲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又是怎样的?这样一来,母亲就有可能回到刚才的话题上,而且不会感到那么不适了,她甚至还有可能愿意谈谈你们俩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代)。总而言之,如果谈话很难开展,就要做好准备,随时在这代人与上代人之间转变话题。但是在与亲属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常常是你自己的焦虑与不适,而不是他们的。

┊示例┊

耐德很少跟母亲一对一单独交流。有一天,他开车带母亲出行,终于有机会跟母亲单独相处一整天。他以前总觉得母亲不愿跟他说话,所以认为母亲这次肯定会感到不适。但是,他与母亲单独待在车里时,却发现自己才是焦虑的一方。尽管他心中积攒了很多问题,还有很多事情想要了解,但在这一整天内,他连一个问题都没提出来。最后,就剩一个小时了,母亲对他说:“我记得你说过,有话要跟我讲。”在此之后,他才与母亲进行了有生以来最棒的一次交流,但在整个探访过程中,他却错失了很多机会。

***

考利一直避免与母亲谈论她们之间的一些事情,因为她觉得母亲会哭,会非常伤心。她曾经一直以为如果母亲在她面前哭,母亲就会感到非常难堪。但她还是直接挑明话题,不出所料,母亲真的哭了起来。然后,她却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无法忍受母亲眼泪的人,她才是那个一直逃避话题的人。

当你面对家里的各位成员时,试着回想一下自己之前对他们的印象。在这些印象之中,要搞清哪些是与他们直接接触之后产生的,哪些是别人告诉你的。通常情况下,你对一位亲属的印象往往是在没有接触他们之前就产生了,是其他家庭成员灌输给你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而这些印象通常非好即坏。例如,如果你母亲认为你舅舅是个“酒鬼”,也这样跟你说过,这会如何影响你对舅舅的印象?如何影响你和舅舅打交道的方式?

第五,在这一系列的探访之中,你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你要观察自己在家庭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拜访时以及拜访结束后,你要及时检验自己对家庭的假设是否准确,并适时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