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秘的荣格 » 神秘的荣格全文在线阅读

《神秘的荣格》第三节 分析心理学与其他西方心理学:地位及影响

关灯直达底部

1.分析心理学与精神分析

虽然荣格与弗洛伊德在观点上存在着许多无法弥合的分歧,但近年来他们的学生却不断地发现在两人的研究方法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东西。例如,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许多研究虽然是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的,但却在荣格理论指导下做了很多修改。例如,克莱因认为,儿童的心理活动更多地受到以原型为基础的幻想系统的影响,而不是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很早就出现了,它是动力性的,是普遍存在的,它影响着儿童所有的知觉和对象关系”[1]。或许正由于此,克莱因和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在儿童精神分析理论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人们之所以把荣格的观点归于弗洛伊德学派之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荣格发展或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例如,荣格认为,梦就意味着梦者在梦中所说的话,就是说,梦的显意(即梦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意象)是可以直接理解的;而弗洛伊德认为,必须通过分析这些梦的显意背后所隐藏的隐意,才能发现在梦的意象背后的潜在内容。目前,荣格的这种观点已开始在学术界取代弗洛伊德的观点,但迄今为止弗洛伊德学派的追随者们还很少有人认识到这种改变并不是弗洛伊德本人引起的。

2.分析心理学与主流心理学

西方主流心理学是以自然科学为方法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它主张必须以可观察的行为、统计常模或控制实验等为依据。显然,荣格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与主流心理学有很大差异。所以,在分析心理学创立初期,它不仅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反而遭到心理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其实,许多主流心理学家也早已发现,同样的批评也适合于弗洛伊德,但他们认为弗洛伊德的思想似乎更可以被接受。这是因为:(1)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基本上经得起理性的解释,而荣格却把潜意识概括为创造性才智,是人类千百万年以来生物演化的心理积淀,因此是非理性的,是难以验证的;(2)弗洛伊德的著作大部分通俗易懂,而荣格的语言则晦涩难懂;(3)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严谨而又连贯的理论,而荣格则始终坚持不断地探索,认为他所获得的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没有形成一种永久性的理论;(4)逻辑实证主义者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他们认为可以把科学原则运用于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但荣格的理论则让人难以接受;(5)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们喜欢贬低那些不赞同弗洛伊德观点和离经叛道的同行们。

或许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才使所谓正统的主流心理学迟迟不承认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其合理性。在这一点上,主流心理学家们对待荣格的态度也有点类似于早期人们对皮亚杰学说的态度。我们知道,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既没有进行控制研究,也没有建立统计常模。他从精神分析“那里学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后来发展为观察儿童的方法,这就奠定了皮亚杰有名的‘临床法’的基础”[2]。皮亚杰利用这种方法,深入到分析过程本身,获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是,他的著作最初并没有受到主流心理学的重视。只是到了后来,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们再也无法否认皮亚杰学说的重要价值时,他们才开始迅速地对皮亚杰学说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的侧面来验证和修改。当然,荣格假设的变量比皮亚杰的变量要难控制得多。但是,许多研究已表明,“作为皮亚杰学说之基础的观察法当然也可以用来检验荣格的假设”[3]。

现在,人们对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许多主流心理学家也从荣格学说中吸收了一些对他们有益的成果,或者对荣格的学说进行了必要的验证和积极的评价。实际上,荣格也使用过被主流心理学所高度重视的实验法。例如,荣格在认识弗洛伊德之前所进行的字词联想测验,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9年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斯坦利·霍尔邀请他到克拉克大学演讲,就是因为他的字词联想测验。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社会对字词联想测验的兴趣再度复发。心理学家们对此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只是在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上已和荣格早期的研究大不相同。现在人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针对人的言语行为和各种认知过程,而荣格当时主要的兴趣是临床诊断和情结理论。

荣格的字词联想测验对主流心理学产生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对心理电流计的应用。荣格在实验中研究了被试的皮肤电反应,他曾想用这种方法发现犯罪行为,但没有成功。而现代科学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测谎仪(即皮肤电流计),成为生物反馈理论的先驱,他运用的实验方法也赢得了那些实验心理学家们的赏识。显然,荣格的字词联想测验直接或间接地对当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做了贡献,正如玛丽·安·马顿(Marry Ann Matton)在评价荣格的字词联想测验时所说:“首要的是它的实际重要性……这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对精神分析研究结果的第一次实验证实,证明了确实存在着弗洛伊德在他对梦和神经症的研究中阐述的抑制或压抑作用,存在着含有大量情结的性质,证明了联想方法在发现这些情结方面的价值。”[4]

荣格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似乎是他的类型理论。现在,关于内倾与外倾态度类型的学说,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在很多文献中,人们都把内倾和外倾视为态度类型的一个方面。例如,英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借助于因素分析,把内外倾作为人格的三大维度之一,另外两个维度是神经质和精神质,就连艾森克本人也认为,他的发现是对荣格学说的一个基本证明。当然,在功能类型的研究方面也有很多新的进展,我们将在后文进行专门讨论。

总之,近年来,主流心理学家们对荣格的理论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这可能和以下几个方面的最新发展有关:(1)荣格的理论对那些希望借助于心理学来理解自己的主观精神世界的非专业人士的影响越来越大;(2)分析心理学比精神分析更适合于解释成人的心理发展;(3)荣格所使用的一些概念,如原始意象、集体潜意识等,在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方面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去进行探索。

3.分析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可以说,阿德勒既是最早加入精神分析阵营的人,也是最早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开创其个性心理学(inpidualpsy-chology)体系的早期叛逆者。和荣格一样,阿德勒也把自己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严格区分开来,而且阿德勒的理论与荣格也大相径庭。但是,他们毕竟同样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又在一起共事多年,因此在观点上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并相互影响。首先,荣格的情结理论影响了阿德勒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自卑情结,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体(或器官)缺陷的心理反应。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阿德勒理论的一个主要概念,但不能否认荣格的情结概念对它的影响。其次,在目的性概念上,两人有明显的相似之处。阿德勒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朝向未来的,这是他的神经症理论的基础。换句话说,神经症的症状是作为达到目标的一种方式而表现出来的。这和弗洛伊德把神经症看作是个体在儿童期性创伤所致的理论形成鲜明对比,而和荣格的理论却比较一致。荣格也认为精神生活是有目的的,只不过他更强调这种目的的健康性和结构性方面,而不太强调它的神经症性质。另外,荣格和阿德勒都曾使用过“补偿”(Compensation)这个概念,但其理论内涵却相差甚远。阿德勒把补偿看作是一种应付身体缺陷、特别是器官无能的神经症方式,而荣格则把补偿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心理的根源。

4.分析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主要来自他的心理治疗实践,这和同样依赖心理治疗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谋而合,而且在荣格的理论中已表现出较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大都把荣格视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先驱。荣格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人的本性的研究。我们知道,自从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实验心理学,宣告了心理学的独立和诞生以来,传统的主流心理学主要是在实验室里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虽然后来的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和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们都反对冯特的元素分析方法,但他们自己却往往以动物为实验被试,得出的结果和人类的心理现实有很大差距。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的经济虽然在迅速发展,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失业、道德价值观丧失、精神空虚、神经症发病率提高等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现代人的生活,反对把人物质化、机械化,主张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荣格就敏锐地认识到人性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说:“人们普遍地厌倦了极其狭隘的专题研究,厌倦了唯理主义和唯智主义。人们想要听见的是这样一种真理,这种真理不是束缚限制而是开拓扩展,不是隐蔽遮掩而是启发照亮他们的心灵。这种真理不是像水一样不留痕迹地从他们身边流过,而是一直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之中。”[5]在这里,荣格所说的真理就是对人的本性的探讨,就是启发人的精神世界。

在20世纪中叶之后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从心理治疗和健康人格的研究起家的。他们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的重要性,主张把追求人格的健康和自我实现作为人生的目标。马斯洛(Maslow)曾经指出:“对人和人的本性做全面的定义必须包括内在价值,也就是说,要把内在价值作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6]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这种一致性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并没有明确表述他们的观点师承于荣格,但他们显然间接地受到了荣格思想的影响。荣格在他的一生中,尤其是晚期写了大量论著,详细阐述了他对人类本性和灵魂奥秘的深邃洞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的。它明确反对行为主义只关注外部行为的研究,也反对弗洛伊德将意识与潜意识对立的观点。在这一点上,荣格认为意识与潜意识有一定程度的合作性的观点,这恰恰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不谋而合的。虽然当时荣格的思想还不很流行,但这两种思想的部分一致性,既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也反映了他们思想上的继承性。近年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分析心理学杂志》中经常刊载相互论证双方思想的文章,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离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更是把荣格视为其思想的直接先驱。而且,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在本质上就十分酷似人本主义心理学所研究的潜能,荣格的自性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中得到了更为详尽和通俗的论述。

第二,重视自性(自我)实现的激励作用。在分析心理学中,自性是人格的核心,自性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人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在荣格看来,自性实现者能够通过自性原型来影响、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人格,促使人格更加成熟和敏感。同时,自性实现者也会更加自觉地发展自己的感觉、知觉、理解力和生命的向度。但是,自性实现必须借助于超越功能才能实现。所谓超越功能,是指具有统一人格中所有对立倾向和趋向整体目标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荣格的这些观点在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著作中也得到了大致相似的论述。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视为最高层次的人类需要,它和荣格的自性实现有许多相同的含义。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的最高动机是超越性动机,它是对更高的价值如真、善、美和公正等人类理想的追求。正是在这种超越性动机的驱使下,一个人才不断地朝向自我实现的。马斯洛指出:“超越型的自我实现者更多地意识到存在的王国,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内在价值水平,更明显地受超越性动机支配,经常有统一的意识或高原体验(Plateauexperience),也曾有高峰体验,并伴随着启示或对宇宙人生的领悟。”[7]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阐述过类似的观点,这种观点上的一致性实际上体现出思想上的继承性。正如原苏联学者E.M.菲阿尔柯娃所说:“美国现代心理学中所通用的自我实现概念是来源于荣格这一理论的。”[8]

另外,他们之间的一致性还表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者在青年中很少发现,较多见于年长者或生活经验较丰富的人。而荣格的自性实现也恰恰是在中年期之后,人的个性化比较成熟和得到充分发展时,自性原型才开始显现,人才有可能达到自性实现。

第三,强调人格的整体性。我们已经发现,荣格心理学思想是以整体人格为前提的。在荣格看来,自性是代表人类趋向精神统一的一个核心原型,因此,自性在整合人的精神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格本来就是完整的,自性所起的作用就是在这种固有的完整人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它的多样性、连贯性与和谐性,努力防止人格发生分裂。荣格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自己习惯于这种思想,即意识和潜意识并没有明显的分界。一个停下来,另一个就会开始。确切地说,精神是一个意识——潜意识的整体。”[9]荣格的这种整体精神性的思想早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有所体现,并且一直贯穿他的心理学研究的始终。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同样强调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整体性,反对把心理看作是各种元素的简单结合。这种思想反映在研究方法上,就表现为马斯洛所强调的“整体分析法”,也就是把人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整体来加以研究。罗杰斯的现象学方法“和马斯洛的整体分析法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但它不限于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研究,而是客观方法与主观方法的综合”[10]。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是“以人本主义的、整体论的和综合的倾向对待一门个性科学中所涉及的那些问题的”[11]。

荣格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关心经验,而不关心有关内部动力的设想”,也就是说,它们都关心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经验主义的观察。荣格曾经说过:“心理结构的理论不是来自童话和神话,而是植根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植根于在这一领域中进行的经验主义的观察之中。”[1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同样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来研究和探讨人性的发展,例如,罗杰斯曾把他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三点:(1)通过自身内部的参照系统取得主观知识;(2)把主观知识和他人的观察进行核对,取得客观知识;(3)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以取得人际知识。实际上,它们在研究方法上的这种一致性是和它们都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分不开的。

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观点早在荣格几十年前的理论中就有一定程度的阐述。例如,马斯洛著名的“高峰体验”就非常类似于荣格的“超自然的体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普遍流行的“雌雄同体”概念所依据的就是荣格的观点,即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性可以被和谐的和习得的与非习得的行为的对立所补偿。另外,荣格心理学中也有大量关于雌雄同体的神话学阐释;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称为格式塔的“此时此地”心理治疗方法也早就在荣格的心理诊疗室里实践过。总之,荣格学说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是随处可见,不容置疑的。

荣格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尽管他的理论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他勇于探索的精神却获得了许多研究机构和有识之士的赞誉。除了1909年,美国的克拉克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之外,苏黎世联邦工业研究所、巴塞尔大学也都授予他名誉教授职位;瑞士科学院和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会员资格;英国牛津大学和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近几十年来,荣格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已得到普遍承认,在心理学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中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中,甚至在像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中,人们都能从荣格那里找到对于研究和理解自己的领域十分有益的东西,正如一位美国学者艾尔金德(D.Elkind)所说:“在许多领域……荣格为现代人提供了多方面的洞察和顿悟。”[13]


【注释】

[1] 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44页。

[2] 陈孝禅,《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3] M.A.Mattoon,Jungian Psychology in Perspectiv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p.14.

[4] M.A.Mattoon,Jungian Psychology in Perspectiv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p.124.

[5] 《荣格全集》英文版,第15卷,第58页。

[6] 马期洛著,林方译,《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7] 彭运石著,《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8] 赵壁如著,《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和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6页。

[9] 《荣格全集》英文版,第8卷,第200页。

[10] 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台湾东华书局1996年版,第553页。

[11] 查普林等著,林方译,《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5页。

[12] 《荣格全集》英文版,第9卷,第1分册,第239页。

[13] D.Elkind,/"Freud,Jung and the collected unconscious/",The New York Times,1970,10.4,p.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