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灾难面前听谁的?

关灯直达底部

By 沉默的马大爷

经验说:大难来临各自飞,谁也顾不了谁。
实验说:越是感到恐惧,人们越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为什么买盐?即使被反复告知吃盐防辐射不靠谱,盐不会受到辐射的影响,为什么盐还是断货了?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买,反正买了再说,因为大家都在买!“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在恐惧时体现得更明显,心惶惶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据报道,从2011年3月16日开始,全国各地(包括遥远的新疆)的居民纷纷涌入超市和农贸市场,食盐以及各种咸味调料(如酱油)被抢购一空。买盐的理由五花八门,一些人相信了“食盐含碘防辐射”、“海盐受污染”等传言,一些人则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还有一些人是为了避免断盐,主动囤积。

这熟悉的场景,哪怕多年以后也会被当作一个大众谣言传播的经典案例,反复讲述。

为什么看到别人买盐,自己也跟着做了呢?

从众的力量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Asch)的经典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可能比自己想象的容易从众。他把参与者请到实验室回答一个简单至极的问题——判断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长度相等(见图3-1)。

图3-1 阿希实验示意图

这个任务很简单,应该没人会选错,但是阿希实验中却有不少人都选错了,因为参与者并不是单独进行判断,而是和另外六个人坐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反应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吗?

你可能已经猜到,这6个人其实都是实验者安排的助手。当前面的几个人都故意选择了一条错误线段的时候,大约三分之一的参与者最终也会选择这条线段。即使是那些没有从众的参与者,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内心的焦虑和冲突。

从众的动机

阿希实验巧妙地展示了从众的力量。此后有大量研究表明,人们从众一般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信息性影响(informational influence)。在不确定或无助的情境下,人们会将他人作为信息的来源,参考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面对核污染的威胁,由于缺乏科学判断,人们只能从流言或是身边的人中获得参考,于是便将买盐作为了应对的策略。

这样做的人越多,行为的正当性也就越强。形成一定规模之后,人们甚至可能不再深究最初买盐的原因,只是单纯地相信群体判断的正确性——“既然大家都去买盐,这样做一定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也不能错过。”

从众的第二个原因是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即使一个人并不认为某种行为是正确的,也因为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为了避免被群体或他人排斥,不得不做出从众行为。阿希实验中被试的从众大多是出于这种原因。在买盐热潮中也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并不相信食盐真的有防辐射的功效,但是由于父母长辈的反复要求,只好乖乖地去超市排队了。

从众的背后——恐惧管理

当然,这样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美国也出现了抢购碘片的热潮。实际上,在天灾的威胁面前,经常会出现这种大规模的从众行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家杰夫·格林伯格(Jeff Greenberg)等人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灾难后的从众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每个人都面临着一种最基本的恐惧——不可避免的死亡。为了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人们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如相信来生、追求意义感、提升自尊、获得他人认可、将自己与不朽的文化价值观相联系等。

从众也是应对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心理学家伦纳特·仁科马(Lennart Renkema)等人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将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被要求描述一下想到自己死亡带来的情绪和想法,成为“死亡显著组”;另一组,即控制组则要描述一下看电视带来的情绪和想法。接下来,给所有人看一些抽象画,并告诉他们有些画有60%的人喜欢,有些则有60%的人不喜欢,然后让他们评定一下自己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死亡显著组”的评定更容易受到所在群体意见的影响。

从恐惧管理的角度来解释,意识到死亡的威胁使得人们更加积极地去寻求意义,并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这正好对应了上面所说的两种从众的基本动机,从而强化了从众行为。

在买盐热潮中,这种心理机制可能也发挥了作用:铺天盖地的灾难报道不断地送来死亡的消息,使得人们下意识地采取了从众的方式来进行应对,以此来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