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全文在线阅读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见死不救也该被理解?

关灯直达底部

By 0.618

经验说:见死不救,真没人性。
实验说:在旁观者效应的作用下,人越多越有可能越会选择袖手旁观,这才是人性。

在别人有难的时候你一定能挺身而出吗?人性让很多人仍然选择围观,即使在保证绝对不会受到任何损失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人性的弱点?

如果有人死在你面前,你会去救他吗?当然!不然也太没人性了吧!亲眼目睹一起长达30多分钟的命案过程的38位纽约市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彼时彼刻竟然会如此冷血。1964年3月2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个新闻以后,立即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都开始指责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可是社会心理学家达利(Darley)和拉塔奈(Latane)却怀疑,在当时的情境下,袖手旁观本身就是人性。

到底是集体的道德沦丧还是一时没有采取适当的行为?从单独的新闻事件来分析当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只要设计一个实验,对比一下相似的一批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原因自然就清楚了。

达利和拉塔奈打算先看看纽约大学学生的表现。让我们跟着正在纽约大学选修心理学导论的小明一起参加这个实验吧。

一来到实验室,小明就看到好几个小房间,实验员带着小明走进其中一间,并告诉他另外有5个同学在其他房间里,他们6个轮流通过电话谈谈彼此生活中的问题。每人限时两分钟,说不完的可以等到下一轮。为了保护同学们的隐私,整个谈话过程完全封闭,实验员会在别的地方等。

“明白了?”

小明点点头。

“你最后一个发言。”说着,实验员走出房间,把门关上了。

第一个同学先发言了,他说自己不太适应纽约的生活和学习,然后不情愿地提了一句自己有哮喘,尤其是在考试和学习紧张的时候。时间到,下一个同学发言,接着第三个、第四个……都说了类似的问题,一直到小明说完。新的一轮开始,第一个同学听起来好像不大对劲:“我,我,我需要……帮,帮……助……哮,哮……喘……”说着说着就忽然停止了。电话那头一片寂静……小明觉得很奇怪,他出什么事了?要不要报告?也许其他人报告了吧,也许自己太大惊小怪了。时间到,自动转到了第二个同学。小明听到另一个同学的声音后,确定自己是多虑了,于是一切继续。

6分钟后,实验员把小明请出小房间,并告诉了他真相:第一个同学根本不存在,只是个录音罢了。

“啊?我还以为是真人呢!”

“既然你把他当做真人,为什么不向我们报告他的病情呢?”

“我也不知道,不太确定自己的判断吧……也许其他人有办法呢……”小明很自责,尽管他知道这是假的。

“其实这也不全怪你啊,你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

同样是纽约大学的学生,如果小明知道谈话的只有自己和患哮喘病的同学两个人,那么他百分之百会迅速报告。而在这个六人组中,小明有40%的可能不采取任何措施,即便他报告了,也会先犹豫一会儿。

很多同学都像小明一样,因为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反应。“别人好像都没动静?也许事情没那么紧急吧。”“就算要做什么也轮不到自己呀。”所有人都这么想,事情就被耽搁下来了。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分别让两个参与者面对面地坐着或者背对背地坐着。当有紧急情况发生时,面对面的两个人能比较快地作出反应,因为他们比较容易看到对方的表情。

一听到有什么不对,两个人都抬起头,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原来你也发现有什么不正常了,赶快报警吧!

而背对背的两个人听到声音以后本想问问对方该怎么办,可是如果他没听见的话,我该多丢脸啊……

旁观者越多,施助就越困难,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有责任出手——责任被分散了。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尽管最近有文章对30年前《纽约时报》的报道产生了怀疑,但这并不影响旁观者效应的可靠性,因为这几十年间有更多的实验和报道可以证明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对待别人的冷漠行为要用旁观者效应来宽容地解释,因为他们也是身陷情境之中的人,而作为对自己更了解的人,不该轻易被情境的力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