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全文在线阅读

《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第八章 界线与你的朋友

关灯直达底部

马大打开电视,注意力却没有在电视机上,她甚至不知道是哪个节目在上演,整个心思只在她和她最好的朋友天美的那一通电话上。马大打电话找天美晚上一起去看电影,可是,天美已经有其他活动了。和以前一样,总是马大在邀请天美,而与以前一样,马大又再次失望了。天美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给她,她们这种关系算是朋友吗?

友谊,这个字让人想起亲密与喜欢,是两人互相的吸引。朋友是我们生活有多少意义的表征。世上最可怜的就是生活中没有朋友可以彼此了解与互相关爱的人。

友谊的范畴可以很广泛,本书所谈论的人际关系大都有友谊成分。可是为了针对我们的目标,让我们在此定义友谊为:没有男女罗曼蒂克关系,不以功能而以感情为基础的情谊。换句话说,我们将排除同事上的情谊,比如工作或宣道上的关系。我们所谈论的友谊对象就是我们很单纯地想要与他们在一起的人。

朋友间的界线冲突形形色色,要了解其间种种不同的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冲突,以及那些冲突如何可用界线来解决。

冲突1:顺从者/顺从者

席恩与堤母之间的友谊,就某观点来说,真是好得没话说,但就另一方面来说,又实在糟糕透顶。他们喜欢同样的运动、活动、娱乐。他们参加同一间教会,喜欢上同一家馆子。可是,他们就是彼此太好了,两人都无法跟对方说不。

有个周末,因为一趟急流泛舟与一场60年代演唱会刚好在同一天,他们才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的问题。那两项活动,席恩与堤母都喜欢,却又不可能通通都去。于是,席恩打电话给堤母,建议一起去急流泛舟。“好啊!”他的朋友回答。两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内心都不怎么想要急流泛舟,他们比较喜欢的是那场演唱会。

直到船划到半途,两个才终于互说真心话。因为全身湿淋淋地,加上实在太累了,堤姆脱口而出:“都是你出的好主意,到这里来划这鬼船。”

“堤姆”席恩很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你想要来的呢!”

“噢!不是这样的。是你打电话来,我以为你很想来。”他懊悔地继续说:“老朋友啊!也许我们应该停止把对方当磁娃娃看待,惟恐伤害对方。”

两个都太顺从对方的人在一起的结果就是:没有人能做他真正想做的事情。每个人都怕说出真心话。

让我们拿个界线测试表来检视这个冲突。这个测试表不但可以帮助你了解你设立界线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成就的目标。

1. 症状是什么?顺从者与顺从者起冲突的症状之一是不能满足——感到你允许了你不应该允许的事情。

2. 根源在哪里?顺从者往往来自避免向人家说不的背景,以便取悦他人。既然彼此的根源类似,两个顺从者碰在一起常常很难互助。

3. 界线的冲突是什么?顺从者会很有礼貌地否认自己的界线以维系和平。

4. 谁需要拥有主权?每个顺从者都需要为自己试图安抚或取悦对方而负责。席恩与堤姆两人都需要承认他们是用“仁慈”在控制对方。

5. 他们需要什么帮助?顺从者需要从能支持他们的关系来支取力量,像家庭查经班,或心理治疗师、咨询专家。因为顺从者常常担心伤害别人,他们很难自己去设立界线。

6. 他们要如何开始?两个顺从者可以先在生活琐事上练习如何设立界线。他们或许可以从诚实地谈论餐厅的品味、礼拜的方式、或音乐着手。

7. 他们彼此如何设立界线?席恩与堤姆终于开始面对面坦诚相谈,把真相全盘托出,吐露他们想要开始设立的界线,并承诺以后将以健全的界线互相对待。

8. 下一步呢?席恩与堤姆也许必须承认他们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志趣相投,他们或许要保持一些距离。其实,两人各有不同的朋友参与不同的活动并无损他们的友谊;就长远眼光而言,甚至更有助益。

冲突2:顺从者/侵略性控制者

顺从者与侵略性控制者之间的冲突—— 一种最易辨识的友谊冲突——有些很典型的特征。顺从者会在关系中有压迫感和自卑感;侵略性控制者则听到顺从者的唠叨就很容易动怒。

“好吧,假如你那样坚持的话。”是顺从者常用来回答对方的话。通常都是那位侵略性控制者坚持要霸占顺从者的时间、才干,或珍宝。侵略性控制者并不会不好意思要求对方,有时,甚至想要就拿,连问者不问。侵略性控制者来说,光是“我需要它”这个理由,就够他们在顺从者身上为所欲为了,比如:借车子、借杯糖,或霸占对方三个钟头时间。

这种人际关系中,既然顺从者往往都是不快乐的,他就是那位必须采取行动的人了。让我们也以界线测试表来审视他们的关系:

1. 症状是什么?顺从者觉得自己受到控制,心中苦毒,怨恨;侵略控制者除了不喜欢被人唠叨外,倒觉得一切好得无比。

2. 根源在哪里?或许顺从者从小家人就教他要避免纷争,不要跟别人起正面冲突。侵略控制者则从来没有人训练他如何延后对需求的满足,没有人教他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3. 界线的冲突是什么?在这种关系当中,有两个很特别的界线问题:顺从者不能与他的朋友设立明确的界线,而侵略控制者则无法尊重顺从者的界线。

4. 谁需要拥有主权?顺从者需要知道他并不是侵略控制者的受害人,是他自己把权力放在银盘双手奉送给对方的。放弃自己的权力是他用以控制朋友的方式。一味顺从的人控制侵略控制者的方法就是取悦他,希望这样可以安抚他,让他的行为有所改变。侵略性控制者则需要承认他有无法倾听别人说不的问题,他有困难接受别人的界线。他需要为自己想控制朋友的问题担负起责任。

5. 需要怎么做?在这段友谊当中,那位比较不快乐的顺从者需要参加支持团体,来帮他处理界线冲突。

6. 他们要如何开始?顺服者在准备与他的朋友面对面处理问题以前,需要在他的支持团体内先练习如何设立界线,而侵略性控制者的有爱心的朋友如果能够坦诚的告诉他:他如何控制别人的生活,与他应该如何尊重别人的界线,他将因此受惠良多。

7. 他们彼此如何设立界线?顺从者把合乎《圣经》教导的原则应用在他的友谊上(《马太福音》十八章)。他跟他的朋友面对面正视问题,让对方知道:他如何控制他与给他压迫感,他再如此执迷不悟的话,他就会离开他。

他并不是试图要控制他。与他正视问题不是要剥夺他选择的权利,只是设下界线让他知道:他的控制伤害到他,也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这样的界线可以保护顺从者不会继续受到更大的伤害。侵略控制者可能会因此很生气或想继续施压,但顺从者不会留在他身边了,他会离开房间、房子,或结束他们的友谊——直到他觉得安全返回为止。

侵略性控制者在经历他自作自受的恶果以后,因为没有朋友留在他身边了,他或许会因此开始怀念他们之间的友谊,为他逼走朋友爱控制人的行为负责。

8. 下一步呢?在这个时候,如果两个朋友都能够互相坦白,他们就可以重新协议彼此的关系。他们可以立下新的规则,比如:“如果你不再如此严厉或咄咄逼人,我就不会那么唠叨不停了。”然后开始另一段新的友谊。

冲突3:顺从者/操纵性控制者

“凯西,我出大纰漏了,你是惟一可以帮我渡过难关的人。我实在找不到保姆,而我却必须赶赴教会的聚会。”

凯西听她朋友的困境。又是老调重弹:雪侬没有事先计划,忘了先安排保姆。雪侬总在自己惹上麻烦时,才打电话找凯西亡羊补牢。

凯西很痛恨自己老掉入这种泥沼。她知道雪侬不是故意的,而且雪侬需要她帮忙的理由也很富丽堂皇,可是,凯西仍觉得自己被人利用剥削了。她应该怎么做呢?!

顺从者与操纵性控制者的关系,常常使许多友谊卡住。为什么说雪侬是在控制人呢?她并不是真的有意操纵她的朋友;可是,不管她的理由为何,遇到难关时,她便利用她的朋友了。她把朋友的帮忙视为理所当然,以为他们应该不会介意拉朋友一把的。她的朋友也都委曲求全:“唉,反正,这就是雪侬。”而把心中的怨忿全压抑下来。

让我们再以界线测试表来看看这个冲突:

1. 症状是什么?顺从者(凯西)对操纵性控制者(雪侬)那"最后一分钟"的要求怨恨不满.凯西觉得雪侬把她们的友谊太视为理所当然,于是,她开始躲避她的朋友。

2. 根源在哪里?从小雪侬的家人就一直帮她渡过危机,从帮她半夜三点钟赶期中报告,到她都三十多岁了,还借钱给她用。雪侬活在一个能宽恕她的世界里,一些好人总是帮她渡过难关,她从来都不必面对自己不负责任、缺乏训练、不事先计划所产生的恶果。

而凯西小时候最不喜欢看到的,就是当她说不以后,她母亲脸上那种受伤的表情。所以,她长大以后很害怕伤害别人,不能向人家设限。只要可以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凯西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尤其与雪侬。

3. 界线的冲突是什么?雪侬未能在事先做好周详的计划,不能为自己生活的作息秩序负责。当情况失控了,有燃眉之急了,她马上向最近的顺从者求救,而凯西也总是随叫随到。

4. 谁需要拥有主权?凯西,这位在此冲突中总被对方逼出来做事的人,需要看到如果她永远都向雪侬说好,她只会让雪侬有不必做规划的错觉。凯西必须不再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要开始对雪侬说不。

5. 她需要怎么做?当凯西要正视她和雪侬之间的问题,她需要和一些能够支持她的人建立关系。

6. 他要如何开始?凯西需要和支持她的朋友练习如何说不。在支持的气氛下,学习持有不同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正视问题。大家互相代祷,从神那里寻求力量与方向。

7. 如何设立界线?在她们下一次一起吃午餐时,凯西向雪侬提到她有被人利用与占便宜的感觉。她跟雪侬解释:她希望她们的友谊是公平的互相对待,她以后再也不当雪侬的临时保姆了。

雪侬完全不知道她伤害自己的朋友了,她真心地感到报歉,也开始比较认真地为自己生活的作息负起责任。凯西真的不再帮她“救火”后,她只好错过好几次重要会议。她终于开始在每项活动前的一两个礼拜,就着手计划。

8. 然后呢?她们的友谊反而因此更上一层楼。凯西与雪侬事后都能彼此笑谈那次冲突,发现它使她们更亲密了。

冲突4:顺从者/没有反应者

记得在这一章刚开始时我们谈到马大与天美的友谊吗?她们两人一个自己担负起全部的工作,一个则什么事都不费力气,这就是顺从者与没有反应者之间的冲突。一方深感挫折与不满,另一方则不知道对方到底怎么了。马大觉得她们之间的友谊对天美并没有像对她那么重要。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她们的状况:

1. 症状是什么?马大感到沮丧、不满、不重要。天美或许会为了她朋友的需要与要求而愧疚或困窘不安。

2.根源在哪里?马大总害怕:如果自己不把事情都担当下来以控制这段重要友谊,她就会被天美遗弃。因此,她变成“马利亚与马大”关系中的马大,是做工的人,不是爱人的人(《路加福音》十章38-42节)。

天美从来就不需要努力争取友谊,因为她一向很受欢迎,对友谊相当被动。她从来不会因为没有反应而失去任何人;事实上,大家还更努力地想和她做朋友。

3. 界线的冲突是什么?这里有两项界线冲突。第一,马大在这友谊中担负太多的责任了,她没有让她的朋友去担负她自己的担子(《加拉太书》六章5节)。第二,天美在这友谊中没有担当足够的责任,她知道反正马大一定会想出一些点子来任她挑选的。别人既然一手挑起,她又何必动手呢?!

4. 谁需要拥有主权?马大需要对天美不必自己动手之事负责,她必须看出:她计划活动、打电话给天美、什么事都自己包揽的行为,其实是她想控制爱的一种掩饰罢了。

5. 她们需要怎么做?两个女人都需要从其他朋友那里得到支柱。没有其他关系中那些无条件的爱国境线在她们身边,她们将无法客观地看出这个问题。

6. 她们如何开始?马大与那些支持她的朋友练习设立界线。她发现即使她和天美的感情破裂,她仍然会有其他的好朋友,一些能够担负她们自己担子的好朋友。`

7. 她们如何设立界线?马大告诉天美她内心真正的感觉,希望天美以后为她们的友谊也付出心力。换句话说,马大在打过这个电话以后,除非天美自己打电话找她,她再也不会打电话给天美了。马大希望天美会因此想念她而开始主动打电话找她。

假如她们之间最坏的情形发生了,即天美仍然采取事不关已的冷淡态度,不愿有所反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马大就会了解:她们的友谊原来就不是两方都有诚意的。那时,她可能会伤心一阵,重新振作后,再去寻找真正的友谊。

8. 然后呢?这个小危机会永远地改变她们的友谊。她们可能发现两人之间根本就没有友谊存在,也可能情谊因此更为茁壮。

有关友谊界线冲突的一些问题

友谊界线冲突很难处理,原因是:维系彼此关系的惟有感情本身。没有婚戒,没有工作的关系,就只是友谊本身——友谊往往又很脆弱,常有被切断之危。

处于上述冲突的人,当他们必须对友谊设立界线时,经常会顾虑到下列一些问题:

问题1:友谊不是很容易破裂吗?!

大部分的友谊都没有外来的承诺,例如婚姻、同事,或教会因素,来使他们非得相聚在一起不可。很可能电话就突然不响了,两人的关系嘎然停止,彼此在生活中没有留下任何鸿爪痕迹。因此,一旦界线冲突产生了,感情不是更容易破裂吗?

这种想法本身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认定外在因素,比如我们的婚姻、工作、教会,是凝聚我们在一起的强力胶。认定我们的承诺——并非我们之间的感情——是人之所以在一起的缘故。无论就《圣经》的教导或实际的情况来说,这种想法都是不正确的。

在许多基督徒圈子里,我们常会听到:“如果你不喜欢什么人,就假装喜欢对方吧!”或“设法使自己喜欢对方吧!”或“矢志爱对方吧!”或“只要你选择去喜欢对方,感情自然随之而来。”

选择与承诺是良好友谊的构成元素,我们也确实需要有知心的朋友。但是,《圣经》也教导我们:我们不能依赖承诺或只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因为那些终究会让我们失望。保罗就曾伤痛嘶喊:“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马书》七章19节)他被困住了,心有余,力不足。我们都有过相同的冲突,即使我们承诺要维系一份充满爱心的友谊,坏事照样发生。我们会使朋友失望,我们的感情会变质,再怎么努力,也不能重修旧好。

我们可以遵照保罗的方法解决这个叫人进退维谷的问题:“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罗马书》八章1节)答案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换句话说,就是与基督耶稣的关系,水平地、垂直地都必须建立起来。当我们与神、我们的朋友、支持团体都保持良好的关系,我们心中将充满恩典,能和那些界线冲突奋斗到底。假如我们没有这种外来的资源与力量,单单想靠我们虚空的意志力——最后,仍然注定要失败。

还有,《圣经》教导我们:一切的承诺都必须以爱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先被爱了,才会有承诺和心甘情愿的决定——秩序不要弄反。

这要怎么应用到友谊上呢?试着想一想,假如你一个最好的朋友跟你说:“我想告诉你,我们两个人之所以成为朋友,惟一的理由是我对我们友谊的承诺。我对你其实没有什么兴趣,也不特别喜欢跟你在一起,可是,我还是选择你当我的朋友的。”

在这种关系中,你大概不会感到安全或被珍惜的。你也许会怀疑人家和你做朋友只是出于义务,不是出于爱。所以,不要让别人愚弄你,不管什么关系都必须以感情为基础,否则,根基一定会动摇。

第二个问题:认为友谊比一些体制下的关系——婚姻、教会、工作——都还要脆弱,是认定那三种关系不是以感情为基础;而这绝非事实。否则,只要有婚姻的誓言,就保证不会有人离婚了;一旦信徒做信仰告白,就会矢志效忠地上的教堂了;员工被雇用以后,每个人上班的出席率就永远百分之百了。事实上,这三种对我们生活很重要的关系,大抵也是以感情为基础的。

当我们发现:把朋友维系一起的并不是我们的表现,或我们的可爱性,或他们的愧疚,或他们的义务,我们会觉胆怯。惟一让我们的朋友会继续打电话来,肯花时间和我们在一起或忍受我们,就是爱,而那却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走开,结束彼此友谊的关系。可是,当我们能够建立更多以感情为基础的关系以后,我们就学会信任爱,会了解真正友谊间的契合不是那么容易破裂。我们将了解;在健全的关系中,我们是可以设立界线的,而那些界线只会加强并不会损害我们之间的关系。

问题2:我如何在罗曼蒂克的友谊中设立界线?

单身的基督徒很难在罗曼蒂克男女交往中学习说实话与设立界线,大部分的原因是他们害怕因此失去那段感情。他们可能会说:“我现在很喜欢一个人,可是,我很担心如果我一对他说不,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

浪漫的领域中有两条很独特的原则:

1. 男女之间罗曼蒂克的感情关系,本来就是很危险的。许多从没有和别人有过深刻感情,而自己的界线也尚未被尊敬的单身男女,想要借着约会来学习合乎《圣经》教导的友谊原则,希望这种“安全的”关系可以帮助他们学到爱、被爱与设立界线。

很常见的是,交往几个月后,他们发现自己比交往前受创更深了。他们也许会觉得很失望、被贬谪、被利用了。但这不是约会的问题,而是他们自己没搞清楚约会的目的。

男女约会的目的在练习与试验。最终目标——或迟或早——一般都是决定是否要与对方结婚。约会是种途径,我们藉此寻找怎样的人可以与我们互补,怎样的人可以与我们在灵命上与情绪上彼此兼容。约会是婚姻的训练期。

这个事实本身就有一项冲突。在男女交往时,我们随时都有自由向对方说:“我们实在不太适合。”而结束两人的关系;另一个人也有同样的自由。

这对受过界线伤害的人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呢?她常常会把自己个性中那些不成熟与尚未发展好的部分,带入成年人罗曼蒂克的关系中。在一个没有承诺又具高危险性的竞技场上,她寻求的是过去的伤口所需要的安全感、亲密性、经常性。因为她的需要如此迫切,她很快地就会相信她所交往的人。当感情无法开花结果,她受到的创伤就无以伦比了。

这有点像送一个三岁小孩上战场。约会是让成年人发现彼此是否适合结婚的一种过程,不是让年轻与受伤的灵魂去寻找医治的地方。如果想要得到医治,最好寻求一些不会牵涉到男女感情的环境,比如,支持团体、教会团体、心理治疗师,或同性之间的友情。我们必须把罗曼蒂克男女之情与非男女之情的目标分清楚才行。

最好在不会牵涉到男女感情的环境中去学习设立界线的技巧,因为在这些场合中,彼此的感情与承诺比较多。一旦我们学会辨认、设立、维持我们那些合乎《圣经》教导的界线以后,就可以将它们应用在成年人约会上。

2. 在罗曼史中设立界线是必须的。具有成熟界线的个人在刚开始约会时,有时也会暂时把他们的界线放置一旁,以取悦对方。可是,在罗曼史当中,说真话却可以为彼此的关系定位,可以帮助每个人知道他从哪里开始,而另一个人则在哪里停止。疏忽别人的界线是男女关系不健全、最明显的警告标志之一。我们总会询问那些前来做婚前辅导的男女:“你们有哪些意见相左之处呢?什么是你坚持不让的?”如果答案是:“很奇妙的,我们两人实在太兼容了,我们很少有相异味之处。”这时,我们往往会给这对男女一些家庭作业:“请找出你们彼此没有说真话的地方。”如果他们的关系还有希望,这个作业通常会对他们很有助益。

问题3:假如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家人呢?

有时,那些正在发展自己界线技巧的人会说:“可是,我妈妈(或其它家人)是我最好的朋友。”当他们在面对家庭压力,常常都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们最好的朋友是抚养他们长大的人,或是与他们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人。他们认为除了自己的父母与手足外,并不需要其他的亲密朋友圈了。

他们根本误解《圣经》所教导我们的家庭功用了。神要我们的家庭有培育箱的功用,让我们在其中生长成熟,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装备与能力。一旦培育箱发挥功用以后,父母就必须鼓励年轻人离开旧巢,与外面的世界建立关系(《创世纪》二章24节),自己搭建他们灵命上与情感上的家庭系统。成年人应该自由地完成神为他或她所设定的计划。

我们活在世上,是要完成神所交拖的大使命:把神的爱传给世人,使万民都成为神的门徒(《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节)。在感情上对原生家庭一直紧抱不放,会阻碍我们完成这个目标。假如我们都必须住在同一条街道上,怎么能改变这个世界?

要成为一个真正合乎《圣经》教导的成年人,就必须设立一些界线,离开家,另辟他处。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是否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观点——真正的“我”——或只是模仿我们家人的想法罢了。

家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吗?当然可以。可是,如果你从来没有质疑过你的家人,没有向他们设立过界线,没有和他们发生过任何冲突,或许你与你的家人便欠缺那种“成年人对成年人”的关系了。假如你除了自己的家人外,就再也没有其他“朋友”了,你可能必须好好审视你与你家人的关系,或许是你害怕与家人分开,害怕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问题4:我怎能跟需要我的朋友设立界线呢?

有一天,我跟一位自觉非常孤立与失控的妇女谈话。她说:想要跟她的朋友设立界线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老是在危机中。

我要求她描述一下她那些人际关系的品质。“哦,我有很多朋友。我自愿每个礼拜在教会事奉两次,每个礼拜带一次查经班。我是教会两个委员会的委员,也是圣歌队的队员。”

“我光是听你描述你一周的活动就已累坏了,”我说:“只是,你那些关系的品质呢?”

“很好啊!我帮助了一些人,他们的信心增强了,他们亮了红灯的婚姻得到了医治。”

“我问你的,是你们的友谊关系,你怎么一直告诉我你的宣教事工呢?”我说:“你应该知道这两者是不同的。”

她却从来不认为这两都有什么不同。她对友谊的观念就是:寻找有需要的人,然后,把自己完全奉上。她不知道替自己求些什么。

这就是她界线问题的根源。这个妇女要是没有那些“宣教事工的关系,”她就一无所有了。所以,她不能说不。因为一说不,她就会让自己掉入孤立的深渊,而那是她无法忍受的。

可是,那种情形终究还是发生了:因为疲累不堪,她来找我寻求帮助。

《圣经》告诉我们:“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教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哥林多后书》一章4节)这告诉我们的正是:我们必须先受到安慰,才有办法去安慰别人;我们或许需要在宣教的事工上设立一些界线,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朋友来喂养我们。我们必须能分辨两者的不同。

以祷告的心审视你周遭的友谊,以决定你是否需要开始跟你的一些朋友建立界线了。借着设立界线,你才能避免逐渐失去一些重要的朋友。甚至在男女交往而走入婚姻关系以后,在人与人最亲密的关系中,你仍然必须谨记如何设立与维持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