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感 » 安全感全文在线阅读

《安全感》第2节 自我觉知:倾听自己内在的喜悦和噪音

关灯直达底部

自我觉知是改变发生的必需过程,虽然并非充分条件。

——孙向东

观自在:看到自己是这样一个存在

一个秋天的上午,一个父亲对正要去钓鱼的儿子说:“昨天我和邻居的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钻出烟囱后,其实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自我是最陌生的亲人,自我是最亲密的陌生人。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的特点就是把看到的别人当作自己,而渐渐忘记了自己还是个独立的个体,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样子和感受。

人的行为分为自动化行为和自主行为,如果把你平时的行为录下来拿给你看,你会很意外地发现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小动作;而如果做角色换位扮演,你会吃惊于原来自己是这样的。

猫狗的宿敌,就是镜子,因为它们不知道那是自己;而人之所以成为人,乃是因为他们不惧怕看到自己。人需要了解自己,观照自己。不爱照镜子的话,怕的是那部分不愿面对所以陌生的自己,于是人和现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分裂。当案主开始注意自己的容貌和打扮,他就开始重拾自我意识了。

自我意识,就是了解自己的特点、个性、价值、伤痛和能量,以及自己的模样和感受。当人能够面对真实的自我,尤其是自己躲避的那部分时,人格就开始了回归现实的过程。

一个好的咨询师,在设身处地为案主考虑时,不会成为一个指点人生的老师(除了咨询初期的解释支持),而是一面镜子,让案主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看清自己的问题,也看到自己的能量。咨询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带着案主,完整而充分地体验自己的身心状态,引导咨客进行各种深度的探索。其实,即使没有咨询师,自己也可以做这种深度的探索,并慢慢成为观照自己的镜子。

闭上眼睛,你能还原自己的样子吗?你的发型是什么?眼角的纹路如何?身体各部分的知觉如何?当下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不舒服?……

意识到并尊重自己的存在,自身的生命力就会在伸展中有种种自然的表达41;压抑了自我意识,人就像没有长开的花儿,还没结果就开始枯萎了。

没有自我,只是说明人恐惧接受现实的自我。重拾自我觉知,可以帮助寻回那消失的存在感。感受自己才能真正爱自己,或者说,感受到了自己,爱自己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当你静下来,仔细聆听自己的声音,就会感觉到身体和精神里面的噪音。那噪音就像听音乐的时候耳机中电流的声音。当音乐够响,会遮蔽它的流动;平时,这种噪音就和其他信息混合在了一起。最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身体里的噪音。倾听这噪音,感受它,问它到底从何而来。你知道,这些噪音就是身体和心灵的骚动不安,往往来自曾经的不愉悦事件,尘封已久,隐隐作痛。

面对比忘记更重要。一旦精神的伤痛被感觉到了,它才能开始自己愈合的过程。一旦愤怒和恐惧被觉察,它的浓度便会稀释一些,这就是情绪的体验能力,是情商的基础之一。它就是你内在的小孩,如果你不理它,它就会一直都在,只有得到了安慰,它才会停止躁动,或早或晚。

戈尔曼认为,情商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情绪体验能力;第二,情绪表达能力42,可以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情绪抑制能力。人们通常认为情商只包括第三个指标,而忽略前两个根本。如果能体验自己的情绪,并表述出来,情绪就会泄掉一部分,自我掌控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灵魂就像一棵树,自我觉知给灵魂添加营养。你越能觉察自己、深入地了解自己,就会越接受自己、尊重自己、欣赏自己、感受到自己。触及自己的灵魂,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自我觉知,按佛教的说法就叫“观自在”:看到自己是这样一个存在。所有非正统的所谓“灵修”,无论什么派别,大抵都可归为“自我觉察”这个词,觉察自己的存在。感知到了,就能接受自己,能够愉快地接纳自己,不是因为自己优秀,而是因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存在罢了。

自由联想是自我觉知的一种,效果非常好,可以帮助人们觉知他们感觉不到、不愿感觉或拒绝承认和感受的那部分。但自由联想一般无法由个人自行操作,即使个人擅加操作,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甚至副作用会超过有益效果。所以此处就不多说了。

停留于此:高峰体验、心流体验

我们一般都在不断地闪回,闪回到之前那些创伤性或愉悦性的体验之中。没有意识指导的闪回,无益于自我觉知。而停留于此(stay here),就是想象进入愉悦情绪的情景并停留其中的方法。有一种支持性资源,叫作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近亲结婚是不是有问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马斯洛很喜欢他的表妹。马斯洛的童年并不怎么愉快,他长得不怎么好看,大鼻子,学习也不怎么好。但他真的很喜欢表妹,从来都不敢说。

一天,这两个人待在一起,扭扭捏捏了老半天,也没啥进展。站在旁边的姑妈实在看不过去了,就说:“看在上帝的分儿上,请你亲她一下吧。”于是,他就亲了她一下。这一下不得了,马斯洛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

于是,他从韦特海默那里借来了一个词叫“高峰体验”。他说,所谓高峰体验,就是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体验到一种兴奋与欢愉的感觉,体验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战栗、欣快、满足、超然,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尤其深刻。

马斯洛没有参加母亲的葬礼,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应该会十分缺乏安全感。如果没有这次高峰体验,估计他也就变成另一个自卑龌龊的猥琐男了。我想,每次他遇到什么挫折,都会闪回到高峰体验的时间点上并瞬间满血复活吧。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可以借着为数不多的高峰体验,获得人性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并照亮自己的一生。

有时候我们忘了自己还有过这样的体验,所以需要进行自我审查,并对那些能引起愉悦体验和控制感的活动加以关注和标定,它是恢复安全感的重要载体。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两次高峰体验,仔细回忆所有的细节,告诉自己:这是我想要的,这才是我。

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又叫沉浸体验,或称“陶醉”,是另一种发生频率更高的美好体验。它说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时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完全沉浸其中时的感觉。人在这种体验中,会从做事本身中获得沉浸的快感,时间感被扭曲,仿佛是灵魂而不是时间在流动一样。

这时人是最快乐的,快乐来自投入、熟练、满足本身,会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境完全投入和集中,对其间暂时性的干扰(时间、食物、烦事等)自动忽略。这是一种人人都经历过的感受,比高峰体验的发生频率要高。

游戏(play)中会产生沉浸体验,人的目的性不强,只是进行探索(exploratory),完全专注(concentration),并在活动中引导出心理享受(enjoyment)。例如篮球场上的人的体会应该非常深刻。

爱好可以引导出心流体验。托马斯·曼写的《浮士德博士》中,一个学钢琴的小男孩问老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种情感超过了爱。老师说:有的,这个情感叫作兴趣。

我们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工作和学习,如果喜欢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就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心流状态下。有些男人在家里得不到爱,就会寄情于工作,因为工作会给他们带来这种心流体验。学海无涯“乐”作舟,这个“乐”就是心流体验。

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会使用工具;每个人和每个人不同,首先在于他使用的工具不同。工具是一个载体,是人的身体的扩充和延续,并被内化成一个人的人格。当乔丹手里握着篮球,当将军拿起佩刀,当小编拿起自己的红笔,当牧师拿起圣经,甚至赌徒摸到麻将……他们就进入了陶醉或沉浸状态,开始启动心流体验。工具的重量、形状、质感、手感和视觉感都成了心流体验的载体。

人都需要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上瘾的。乔丹不打球,将军被投闲置散,小编没有稿子可看,牧师被剥夺圣职,赌徒没有赌本……他们的手就会发痒,内心对心流体验的渴望,比瘾君子对毒品的渴望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