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 »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全文在线阅读

《袁了凡的不凡事儿:《了凡四训》的另类解读》第十三章 袁了凡的抗日援朝

关灯直达底部

当时的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类似于今天的参谋总部。职责是根据情报分析敌情,对军事态势做出判断,制定军事计划等。

职方司设主事两名,具体工作是提供军事地图和行军路线。

主事级别不高,但统筹全局,不仅劳神辛苦,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常常背黑锅。比如前方将领作战不力,就会把责任推给他,说他提供的军事地图不准确,或者制定的行军路线有问题。所以,主事级别不高风险高。

一般来说,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但对于想捞钱的人来说,职方司主事是一个例外,风险很高却没有多少回报。你想呀,一天到晚纸上谈兵,说这里埋伏一个军,那里调几万石粮食,结果自己手中却没有一兵一卒、一粒粮食,如何雁过拔毛?所以,主事是清水,没油水。

但是对于心怀大志的人来说,这个职务是掌握军事全局的制高点,是培养杰出将领的摇篮。

知道后来的袁崇焕吗?他最早的职务与袁了凡一样,也是职方司主事。

职方司主事最主要的事是琢磨地图。

那时的地图,相当于今天的卫星导航系统,谁的导航系统先进,在战争中就容易取胜。可以这样说,在明朝时谁的地图先进,谁就能掌控战局。西班牙和葡萄牙舰队就是凭借自己先进的地图,称霸世界。与这些海上强国相比,明朝的地图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表现为当麦哲伦环球航行100年后,整个明朝还没有一幅世界地图。直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明朝才有了第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绘制的地图没人感兴趣,以至于失传?

为什么葡萄牙人已经来到身边我们却不去了解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

……

虽然这些问题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明朝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外面的世界地图上,而是出在内在的心灵地图上。

所谓心灵地图,就是人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最基本的看法,比如地球是圆的还是扁的,到底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等。

世界观在明朝另外有一个名字,叫“天理”。天理错了,后面的一切都错了。

与世界观相连的是价值观,即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比如人究竟应该为什么而奋斗,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明朝最流行的价值观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紧接着价值观的是人生观,即人应该怎么生活。究竟应该活给别人看呢,还是活出真实的自己?应该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呢,还是替别人圆梦?在明朝最权威的人生观是“存天理,灭人欲”。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像一幅储存于心的地图,每时每刻都在指引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判断、决策和行为。

人有什么样的三观,就有什么样的心灵地图,走什么样的道路。

这时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经过宗教改革,中世纪黑暗的宗教势力渐渐被关进笼子里;经过思想启蒙,新的心灵地图开始形成。

在这幅新的心灵地图的指引下,他们开始探索世界,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开始探索人性,追求自我价值,激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开始发展科学技术,制造出大量的坚船利炮。

先进的心灵地图,需要实事求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升级,不断解放思想,最大程度释放生命的激情和潜能。

落后的心灵地图,则是死守陈旧的观念,压制生命的激情和潜能,按照祖宗的规矩亦步亦趋,不管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视而不见,始终按照自己心中那幅残缺的地图采取行动。

落后的心灵地图最突出的表现是自闭,死守腐朽的伦理道德,用四书五经解释宇宙,能解释通的,就接受,解释不通的,则视之为怪力乱神,嗤之以鼻。

在这种落后的心灵地图的指引下,人们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最后的结果便成了枪打出头鸟,淘汰精英,谁牛×,谁就被咔嚓。

张居正要改革,这是新生事物,与过去的三观不符,怎么办?扼杀!

张居正死后,他的改革很快被废止,废止改革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是整个朝野上下根深蒂固的落后的心灵地图。

不可思议的是,张居正本人也是这幅落后心灵地图的捍卫者。

当李贽宣扬“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何心隐提倡个性解放时,他便用这幅落后的心灵地图杀死了他们。

为什么大明帝国从皇帝到黎民百姓,既是落后心灵地图的受害者,又是它的捍卫者呢?

因为落后的心灵地图能够维持稳定——维持家庭的稳定、地方的稳定和朝廷的稳定。

但令人遗憾的是,落后的心灵地图所维持的稳定,就像用敌敌畏灭虫一样,消灭了不稳定的因素,也扼杀了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本该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死寂。

当然,生命力如同奔腾的河水,能滋润万物,也能毁坏万物。运用好生命力就如同治水。

治水最好的办法不是堵,而是疏;不是压制,而是引导;不是统治,而是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河道和沟渠,既能让水奔腾不息,养育万物,又不让其泛滥成灾,危害百姓。

这些河道和沟渠是什么呢?就是法律和制度。

但是,明朝采取的方法不是疏导,而是狂堵;不是管理,而是统治。

统治是什么?是乱打,乱骂,乱杀;是压制和摧毁。

与统治相配套的心灵地图是什么?是让你相信打是亲骂是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扼杀你的青春,送你一座贞节牌坊;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样一来,虽然落后的心灵地图维持了稳定,却压抑了人性,淘汰了精英,失去了创新,让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为了维持稳定,大明帝国不惜采取禁海政策,闭关锁国长达几百年。根本不像曾经的汉唐自信地打开国门,建立起丝绸之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所以,汉唐的稳定不是死气沉沉,是繁荣昌盛。

汉唐是开放的,开放意味着不拘束,生命力可以尽情释放。

在汉代,爱吹牛的司马相如勾引寡妇卓文君,与她私奔,还跑到汉武帝那里大嘴吹牛,最后居然当了大官,成就一段佳话。

反观明朝,李贽,一个老头,仅仅进了一次寡妇的房间,什么都没干,却成了不可饶恕的罪状。

如果把司马相如搁在明朝,他肯定会被廷杖致死,而卓文君呢,肯定会被唾沫星淹死。

在唐朝,人们更是无拘无束,大胆而开放,可以随便吃,想怎么胖就怎么胖;可以随便穿,大尺度地暴露身材(今天的人们也做不到)。

随着身材的暴露,人们的创造力也一览无余地呈现了出来。

很难想象一个足不出户、这也不敢做、那也害怕做的人能够创新。

创新需要开放和胆量。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压抑会让人自卑,自卑会让人自闭,自闭会让人猥琐地蜷曲着身子,用惊恐的目光看着陌生的世界,画地为牢。

可以这样说,在明朝,紫禁城就像是一座豪华监狱囚禁了朱翊钧;而禁海政策则把整个中国变成一座巨大的监狱,囚禁了全体国民,淘汰了无数精英,扼杀了中华民族旺盛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戚继光有创造力,创造了世界第一支步兵、炮兵、骑兵混成旅,屡战屡胜。但是这样的精英最终是要被淘汰的。淘汰他很容易,只需要官僚集团用落后的心灵地图一比照,就会发现戚继光是一个在道德上有严重瑕疵的人,比如他经常贿赂张居正,送给他很多美女,很多银子,至于他的功绩则不值一提,因为在落后的心灵地图中,节操是大事,其他是小事。

就这样,戚继光被罢免,最后穷困潦倒而死。

他的军队,他的下属,他治理军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灰飞烟灭了。

袁崇焕也是一位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他力排众议,运用从国外引进的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大败努尔哈赤,并使之命丧黄泉。但是,这样的精英在落后的心灵地图中,也是要被淘汰的。

袁崇焕的命运比戚继光还惨,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其实,在落后的心灵地图面前,很少有人能够得到善终,尤其是那些有创造力的精英。

不修正心灵地图的错误,戚继光和李贽的悲剧就会一直上演,永远不会谢幕。

……

1592年,袁了凡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开始管理全军的军事地图。由于他过去把兵书当成武侠小说狂读,所以,对这个工作很感兴趣。

可以相信,凭借袁了凡的能力,他完全能够轻而易举修正军事地图上存在的错误,但是,他能修正人们心灵地图上那些根深蒂固的错误吗?

这时大明帝国怀揣着落后的心灵地图,从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是,危险正在悄悄逼近。

早在四年前,即1586年,也就是袁了凡考上进士、朱翊钧开始自闭的那年,远在菲律宾,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酝酿。

当时西班牙征服了菲律宾,葡萄牙在印度建立起殖民据点,控制马六甲,接着,他们一齐将目光锁定在幅员辽阔的大明帝国。

1586年4月,几乎在袁了凡参加春闱的同时,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召集政府要员、教会人士、高级军官以及社会名流等五十一人在马尼拉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制定了一个进攻中国的计划。

什么?

等一等,进攻中国?

有没有搞错!

我也怀疑这是西班牙人在愚人节这天开的一个玩笑。

仔细研究半天。

不是,是一份认认真真进攻中国的计划书。

该计划十分详细,大致内容如下——

一、作战目的:征服中国,成为全球帝国,万王之王。

二、作战方针:以菲律宾为战略基地,以西班牙无敌舰队控制日本、中国台湾、琉球以及周边各岛屿为登陆跳板。

三、兵力组成:最高指挥官为西班牙陆军上将;陆军指挥官为菲律宾总督;海军指挥官为西加斯的加海指挥官。

西班牙陆军一万至一万二千人(包括意大利和盟国士兵)。

日本兵五千至六千人。

菲律宾人若干。

西班牙和葡萄牙籍囚犯,及其他欧洲探险流亡人员四船。

奴隶五百人。

……

共计两万五千人。

大型战舰十至十二艘,运输船若干。

四、武器:除西班牙军队携带的武器装备外,还带有五百个头盔,大量的火铳和大炮(适合各种弹药)。

五、弹药补给:在菲律宾建立军工厂;向中国商人购买硝石和黄铜,就地取材,制造攻击登陆时所需的火药。

六、食物补给:在菲律宾囤积大米、肉类、鱼类和葡萄酒,支撑海陆军完成登陆行动。

七、被服补给:采购中美洲的呢绒为士兵制成大衣,为伤病员制成军毯。

八、宣传:对内,以战士封爵制度鼓励西班牙人参加征服战争;对外,以传教士为向导,向中国人宣传天主教教义及和平思想,使他们了解征服行动是解救中国人民于残酷统治,使中国不战而降。同时,采购大批玻璃器皿、念珠、织绣、地球仪、葡萄酒(没准儿是拉菲,当时还没有LV包)等奢侈品,贿赂中国各级官员,缓冲他们的敌意。

九、作战部署:总司令部设在菲律宾。陆军由海军协助,以轻型快艇迅速登陆。西班牙军自沿海某地登陆;葡萄牙将军率领一军从澳门向北攻击前进;日本兵分编于各攻击部队。

西班牙军队以短铳为主要武器,在炮兵和海军舰队的掩护和支援下深入。

葡萄牙军第一目标是广州。

征服部队应密切配合宣传人员宣扬西班牙国王之威德,尽量避免牺牲,以解救中国人民于桎梏。

征服中国后,西班牙官兵可以得到升迁,西班牙人可以定居中国,并自由与中国妇女通婚。

在中国建立大量学校,灌输西班牙文化。

设立五十八个大主教、主教和一个总主教,传播天主教,并引入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比如搞西班牙斗牛、举办巴西狂欢节什么的。

建立一套新的赋税制度。

建立一系列爵位,如公爵、伯爵和侯爵,委任四到六名总督,如同十五省的巡抚。

侵占中国后,保留中国政府,促使它继续繁荣和富裕。

……

总之,这个计划书面面俱到,重点突出,还强调征服战争不能使中国的人口减少,人口减少意味着财富的消失。

菲律宾总督将这个详细的计划书报告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居然批准了,一点没像是在开玩笑。

那么,后来,这个计划怎么样呢?有没有执行?

在这里,大胆想象一下,如果该计划得以执行,世界将会怎样?

无非几种可能,第一种,西方联军被明朝军队打得丢盔卸甲,登陆没成功,全军覆没,明军缴获大量先进武器装备,继续禁海,闭关锁国,依然按照落后的心灵地图夜郎自大,我行我素。

这种可能性不大,当年小股倭寇都很令人头疼,一小股五十多人的倭寇居然能够长驱直入,逼近南京,打死打伤军民四千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与日寇战力之比是1:4,即四个中国军人才能对抗一个日本兵。如果以那次情况来推算,明军与倭寇战斗力之比很悬殊。

也许,你会说,不可能!

明朝时日本没那么强大。

是的,日本没有那么强大,但是倭寇中夹杂着葡萄牙人。准确地说,是葡萄牙人在后面指挥,倭寇充当炮灰。

那时日本浪人对葡萄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恨不能跪在地上叫爹。

为什么日本人一看见葡萄牙人就跪拜呢?因为日本人有一个习惯:欺软怕硬。

当时葡萄牙人很硬,其实硬的也不是人,是他们手中的家伙——火绳枪,以及他们先进的地图——世界地图和心灵地图。

早在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8月25日,倭寇大头目王直就带领三名葡萄牙人在日本九州南部的种子岛靠岸。

当成群结队的日本浪人兴奋地跑来围观这三名高鼻子西方人时,葡萄牙人举起手中的火绳枪,趁机搞了一次表演。他们先将火药和铅弹装入枪中,然后点燃火绳,随着一声巨响,伴随一道火光,百米外的一只鸡当场被射杀,血流一地。

看到这里,日本人惊呆了,扑通一下全体跪下,向葡萄牙人哀求,不是求饶,是求卖给他们一些火绳枪。

葡萄牙人很大方,不仅卖给他们一些火绳枪,还教会一些日本人如何制造火绳枪。最后让他们当炮灰,拿着火绳枪,到中国沿海横行霸道,深入腹地,如入无人之境。

有了火绳枪的徒弟(日本人)都这么厉害,作为师傅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当然就更厉害了。

所以,如果西班牙进攻中国的计划被执行,明朝军队要想迅速消灭西方联军恐怕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西班牙人之所以那么狂妄,正是因为倭寇已经投石问路。

第二种可能像八国联军一样,三万人杀进北京,灭了义和团,击溃京津冀附近的清军,赶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不过,这种可能性更不大,大明帝国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与世界最先进国家的差距还不像清朝那么大。坦率地说,这时西方先进并不是先进在物质和武器上,而是先进在观念上,即心灵地图上。只不过后来,凭借先进的心灵地图,西方人才越来越强大,而怀揣落后的心灵地图,明朝和清朝才日益没落。

尤其是到了清朝,落后的游牧民族延续落后的心灵地图,基本上原地踏步,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方面都没有任何创新和发展。

反观西方,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中国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在被称之为乾隆盛世的时候,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借口为乾隆皇帝祝寿,实际怀着两个目的:一是希望通商,二是侦察。

马戛尔尼乘坐的“狮子号”军舰装有64门大炮,到大沽港后,改乘清朝提供的小船沿白河进京。

在马戛尔尼呈送的礼物中,有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新式火炮、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等。英国人本以为这些东西可能会引起中国官员的兴趣,结果令英国人大失所望,大清朝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出身,对此不感兴趣。

落后的心灵地图往往就是这样,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轻视,对自己不懂的东西鄙视,对超过自己的人视而不见。

看着那个先进的舰船模型,乾隆皇帝用轻蔑的语气对群臣们说,不要玩物丧志。

看着那些新式武器,官僚集团嗤之以鼻,这些都是奇技淫巧,我们要一如既往,用伦理道德来武装自己。

他们把马戛尔尼送来的大炮等礼物,放进圆明园的厕所里,直到若干年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才在这间厕所里发现它们。

在乾隆皇帝和官僚集团的心目中,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也只不过是为我大清皇帝祝寿的众多外来使团中的一个。

但是,仅仅过了四十多年,英国人又来了。

这次不是祝寿,是开着军舰,拉着大炮来了。

他们用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帝国封闭的大门,大肆倾销鸦片。

用伦理道德武装起来的大清军队不堪一击,后来的义和团又用迷信武装自己,鼓吹刀枪不入,但在马克沁机枪每分钟600发子弹的扫射下,这些愚蠢的爱国者们一片片倒下,用鲜血和生命告诉后人:落后就要挨打,打死了,沦为殖民地;打得半死,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当然,这时的明朝还不至于如此,有证据表明,当时明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很低。早在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国军队就与葡萄牙军队干过一仗,最后的结果是明军胜利。

这次小规模战争被称为广东屯门海战。

这次海战发生的时间很奇怪,正德十六年八月,这时正德皇帝已经死了,嘉靖皇帝刚刚继位。

为什么嘉靖一继位就发生了这场海战呢?

原来1509年葡萄牙船队第一次抵达中国沿海,停靠在珠江口岸,要求上岸进行贸易,遭到当地政府拒绝后,随即占领了珠江对面的屯门岛,并在岛上修筑工事,刻石碑宣示“主权”。

1518年葡萄牙船队又停靠在广东怀远,穿上穆斯林的白布长袍,冒充已被灭掉的马来王国使臣,企图骗取明朝的贸易许可证。

毕竟高鼻子蓝眼睛的欧洲人不太容易化装成亚洲人。冒充的把戏被揭穿后,葡萄牙人很机灵,随即承认自己是“佛郎机国”使臣,要进京面圣,并掏出大把大把的金银,贿赂广东地方官以及镇守太监。葡萄牙船队于是被允许在广东沿海停靠,船队首领佩雷斯也被允许入京,觐见正德皇帝。

佩雷斯入京“面圣”,送给正德皇帝一杆火枪,一个火人。

火枪,就是火绳枪,明朝人叫鸟铳;火人,名叫火者亚三,留在了正德皇帝身边。

正德皇帝对这两件礼物非常喜欢,所以,当广东官员请求驱赶葡萄牙人时,别人是爱屋及乌,正德皇帝是爱人及人,不同意。

但正德皇帝一死,情况就不同了。

火者亚三被当成间谍处死,佩雷斯在福建被抓,押送北京后流放西北,下落不明。

不久,嘉靖皇帝即位,登基后第三天,就收到了“满刺加国”王子的诉状,细陈遭葡萄牙灭国的经过,请求明朝助他复国。嘉靖皇帝对“复国”毫无兴趣,但对葡萄牙人在广东赖着不走很是不爽,令广东地方官员驱逐葡萄牙人。

葡萄牙船队得到消息后,将舰队集结在屯门岛,企图负隅顽抗。

1521年,东西方第一次海上较量就这样展开了。

屯门海战,葡萄牙人让中国人见识了什么叫高科技。他们的火绳枪着实厉害,比弓箭威猛得多,弓箭的有效杀伤距离只有六十到七十米,而火绳枪的有效杀伤距离是一百米。戚继光在训练“戚家军”时规定:“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便用‘鸳鸯阵’。”

千万不要相信电影电视剧中的一些镜头,比如《番号》中的八路军扔出一颗手榴弹,就炸落一架日本飞机,《红高粱》中的周迅用高粱酒烧日军,比炸药还威猛。

科学就是科学,不是文学,文学可以想象,科学要符合实际。

什么是实际?

实际就是明军士兵拿着弓箭在一百米外拉弓猛射,箭头却在前方七十米处纷纷坠落,力气大一点的士兵射得远一些,箭头在八十米处无力飘落,极少数飞到敌军士兵脚下的冷箭也成强弩之末,没有了杀伤力,葡萄牙人毫发无损。

反观对方,用火绳枪不紧不慢地装弹、填药、点火,“砰”的一声,伴随火光,一名英勇的明军士兵倒下了。

他能打死你,你打不死他。

这就是火绳枪与弓箭的区别。

尤其是葡军的佛郎机火炮,如惊雷炸响,火光冲天,有效杀伤距离是五到六里,炮弹落在哪里,哪里就一片糜烂,轰得明军死伤无数。

第一个回合,明军败。

明军的总指挥是广东海道副使汪鋐。

这个名字很威风。

鋐,左边是一个金,说明一生一定与金属和兵器有关,而右边的“宏”是宏大的意思,意味着他做的事情就像钟声一样能传播很远。

第一次领教到西方武器的厉害之后,汪鋐并没有气馁。他心里想,你的奇技淫巧厉害,我也要让你们尝一尝我中华文化的威力。

第二个回合一上来,汪鋐就用上了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策略,把填满油料和稻草的船点燃,借来东风快速冲向葡萄牙舰船。葡萄牙舰船巨大,行动缓慢,无法躲避,最后燃烧起来,葡军大乱。

望着尖叫的葡军士兵,汪鋐觉得还不过瘾,又用上水泊梁山的招数,派一批水性好的士兵,跳进水中,潜泳到葡萄牙战舰的底部,用斧头砍,用锯子锯,最后把巨大的战舰弄沉。(斧头帮前传)

葡萄牙人哪里见过这架势,最后丢盔卸甲,几乎全军覆没,剩下几条命,逃回马六甲。

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兴奋不已,手舞足蹈,那些文官们又开始发表高论,一个蕞尔小国,怎敢与堂堂中华对抗,这不是螳臂当车,自取灭亡吗?

但汪鋐不这样,他想这只螳螂怎么能够从几万公里外的西欧游过来?

佛郎机火炮为什么这么厉害?

我们的火炮为什么总也解决不了一个技术难题——炸膛?

屯门海战后,汪鋐三次上奏嘉靖皇帝,请求在明军中推广使用“佛郎机火炮”。

为说服嘉靖皇帝,他还将缴获的葡萄牙火炮送入京城当场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汪鋐的努力下,嘉靖皇帝和官僚集团终于同意“以夷制夷”,于是明军开始大规模地更换装备。

武器的更新,带来了战术的革新。

后来戚继光的混成旅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人民从来就不缺乏创造力和创新力。如果不遭到压制,我们的聪明才智不逊于任何一个民族。

就拿这个“佛郎机火炮”来说吧,观念的问题一解决,技术就根本不是问题。很快,几经改良研发,明军就制造出了一系列武器,什么重型火炮(大样佛郎机)、轻型火炮(小样佛郎机)、连发火炮(多雷佛郎机)、骑兵专用火炮(马上佛郎机)等多种型号,成为明军中的主战火炮,在后来抗日援朝战争中大放光彩。

而深谋远虑的汪鋐,后来不仅成为兵部尚书,还兼吏部尚书,身兼两大尚书,在明朝二百七十年历史中唯汪鋐一人。

从明军与葡萄牙军队的交手来看,西方联军想像八国联军一样欺负我们,无疑是痴人说梦。

不过,明军大败葡萄牙军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

在16世纪,世界变化得快,一年等于以前的几十年。很像现在,你刚拿着苹果4s手机还没牛几天,别人就拿着苹果6在炫耀了。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的,除了变化本身。

16世纪的西方也是这样,当戚继光在张居正的巨轿旁让士兵拿着火绳枪护驾炫耀的时候,葡萄牙人已经扔掉火绳枪,用上了更先进的簧轮枪,后来是燧发枪。(据说簧轮枪是达·芬奇发明的)

这时西方在狂奔,明朝则被封建礼教的裹脚布死死缠住,一跛一颠,步履蹒跚,还自认为很美。

所以,当历史来到万历时期,嘉靖时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西班牙的计划被执行,最大的可能是第三种:西方联军登陆成功,明朝政府惊恐万分。

估计战争一打响,万历皇帝和内阁都认为是倭寇卷土重来,当各地战报像雪片一样飞来,他们感到似乎不像是倭寇小规模的烧杀抢掠。

还没等朝廷回过神来,弄明白敌人究竟是谁,西方联军就凭借先进武器,一路攻击前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西班牙军以倭寇为向导,轻车熟路,深入腹地,明军节节败退,血染山河。

葡萄牙军从澳门北进,一路血战,最后占领广州。

大明帝国朝野震惊,终于弄清楚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侵略,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为主,夹着不少日本人、劳改犯、冒险家,目的是要亡我大明。

朝野上下深感大明帝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搁置下立谁不立谁的太子之争,假正经的文官们不再空谈道德。

明朝士兵的鲜血流得越多,道德洁癖者们越感觉到自己的迂腐和虚伪。

万历皇帝怒发冲冠凭栏望,果断放弃自闭的打算,重新练兵,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无耻的侵略战争,把年轻的朱翊钧放进狼群中,激发出他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予他无畏的勇气。

什么祖宗的规矩,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不砸碎这幅腐朽的心灵地图,就找不到出路,就会亡国灭种。

这次侵略战争就像遭遇百年不遇的狂风暴雨,朱翊钧重新取了一个名字后,终于腾空而起,搏击长空,不管等待他的是生是死,是失败还是胜利,他都毫不畏惧,生命之火开始熊熊燃烧。

与此同时,新科进士们纷纷报名参军,军人的地位迅速超过文官,久违了的唐朝“边塞诗”再一次响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当然,袁了凡义无反顾入伍,由于他懂军事,在军队中很快被提拔,万历皇帝亲自召见,他乘机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

朱翊钧问:“如何才能以夷制夷?”

袁了凡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建议皇上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西方政治、军事和文化。”

万历皇帝在残酷的进攻面前,终于痛下决心,取消长达几百年的禁海令,派人出国考察,逐步让中国融入世界。

当然,邹元标也因一时激动参军,率领一队明军偷袭葡萄牙人,结果中了埋伏,逃回来的部下悲哀地感叹: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这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也许持续了八年,或者十八年,甚至更长。

这场战争把大明帝国打得千疮百孔,但是,通过这些洞孔,朝廷上下看清了世界最真实的模样,开始修正落后的心灵地图。

接着一系列改革措施出台了:对外开放,对内宣扬个性解放,鼓励创新,鼓励精英,鼓励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限制皇权,也给皇帝留下很大的空间。

万历皇帝很高兴,自己终于可以立朱常洵为太子,死后也能与郑贵妃葬在一起;官僚集团也很高兴,自己不用再装了,不用再按照四书五经治国,开始制定法律;当然,老百姓更高兴,县官不能再随便抓人,随便收税了,他们的权利充分得到了保障。

总之,大明帝国每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都释放了出来,民族和国家获得了新生。

没过多少年,像郑和那样强大的舰队又开始航行在印度洋、太平洋,还有大西洋。

你们可以来,我们也可以去。

……

但是,这毕竟只是个人的幻想,真实的历史是西班牙进攻中国的计划流产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计划还没开始执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就被英国舰队灭了。

英国在这之前一直不如西班牙,但是由于圈地运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军事方面都超过了西班牙,西班牙舰队的灭亡再一次说明:落后就要挨打!

西班牙进攻中国的计划流产了,西班牙人不会遗憾,他们被一大堆屁事缠身,自顾不暇。

但是有一个国家却很失望。

这个国家是谁呢?

日本!

这时日本已经结束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战国纷争,由丰臣秀吉统一。

丰臣秀吉这个人以前不行,原因是他的名字没取好。

他最早的名字叫藤吉郎,这个名字只配干点偷鸡摸狗的事情,成不了武士。

后来改名木下藤吉郎,成为一名下级武士,不过,这个名字也没令他有多大出息,顶多腰上挂只死耗子,冒充打猎的。

再后来改名为羽柴秀吉,“羽”有飞的意思,这个名字取得好,在这个名字的指引下,他变得很疯狂,一听打架就兴奋,老远也会飞奔过去,见男人就打,见女人就杀,俨然一个疯子。

被这个名字罩着,他不仅没受伤,还荣获全日本打架冠军,抢夺了其他土豪的土地、牲口和农具,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土豪。其他土豪看见他打起架来不要命,有的真心归降,有的暂时依附(譬如德川家康),就像一团蚂蚁聚集在了一起。

羽柴秀吉成为蚂蚁头,身边聚集的蚂蚁越来越多,队伍不断扩大,按理应该知足了,但是,这哥们还不满足,继续改名,自己江郎才尽,取不出好名字了,那就请人取。

请什么人呢?

最后他请天皇给取了个名字,叫丰臣秀吉。

1585年,丰臣秀吉在京都接受日本天皇册封,成为日本最大的官儿“关白”。

关白,就是日本的宰相,这个称谓来自中国。

白,是说话、陈述、禀告的意思,比如独白。《汉书》说:“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天子。”意思是,什么事情都要先禀告宰相霍光,然后再告诉天子。

后来,日本人把这个称谓拿过去用,也没有付版权费。

不过,日本的关白比明朝的宰相权力大,明朝的宰相经常被宰,日本的关白权力很大,天皇基本上是个摆设,很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周天子,挂名而已。

就是这个丰臣秀吉,听说西班牙和葡萄牙取消了进攻中国的计划后恼羞成怒,狂妄地叫嚣:“八嘎牙路,他们不干,老子自己一个人干!”

怎么干?

丰臣秀吉捧着从西班牙人那里买回来的地球仪,仔细研究,这里是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这里是大明帝国,这里是日本。

在大明帝国和日本之间镶嵌着一个朝鲜。

在日本与朝鲜之间镶嵌着一个狭窄的朝鲜海峡。

看着看着,丰臣秀吉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哟西!”就这样决定了,先进攻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一跳,跳进关外;二跳,跳进关内;三跳,跳进紫禁城。

丰臣秀吉向魔鬼发誓:“在我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由于唐朝给日本留下的印象太深,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他们始终把中国称为唐)

这个计划相当完美,不过,纯粹瞎掰。

瞎掰的计划源于瞎眼的人。

这时丰臣秀吉利令智昏,已经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人往往这样,被身边的人一吹捧,就飘;一飘,就恍兮惚兮,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丰臣秀吉也是这样,由于自己特别能战斗,被别人吹捧为战神,于是便忘了自己仅仅是日本的打架冠军,并不是世界打架冠军。

在日本他能打人,在别的地方只有挨打的份儿。

虽然从倭寇的口中,他得知明朝已经开始衰败,大不如前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大明帝国是一颗流星,也不会那么快就毁灭。

尽管日本凑钱买了很多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先进火铳,自己还能仿造,但与大明帝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丰臣秀吉想通过占领朝鲜进而占领中国,简直蚍蜉撼树。

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疯子很多,不切实际的妄想更多。

1592年5月24日,丰臣秀吉终于发疯了,从釜山登陆,向朝鲜发起疯狂的进攻,日军犹如黑压压的蚂蚁从朝鲜海峡爬上岸来,密密麻麻向朝鲜王城(首尔)扑去。

快六十岁的袁了凡到了兵部,屁股还没坐热,就屁颠屁颠忙活起来。

5月26日,兵部接到辽东巡抚的急报:“5月24日,日军从釜山登陆,进攻朝鲜。陆军五万余人,指挥官小西行长,水军一万余人,指挥官九鬼嘉隆、藤堂高虎(一瞅这俩名字就不正经,比较邪性),水陆并进,已经攻克尚州,现正向王京(首尔)攻击前进。其他情况待查。”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哗然。

一些脾气火爆的人开骂,草泥马,小日本竟敢欺负朝鲜,朝鲜是大明的亲戚,欺负朝鲜,就是欺负咱们大明。

当时,朝鲜与大明帝国的关系不一般。想当年朱棣篡夺侄子皇位后,便再也没生过儿子,朝鲜关怀备至,进贡美女若干,希望借个火——不,错了,是借个龙种。

由于风大,火没借成——不,又错了,是龙种没借成。(恐怕是篡位时,下手太狠,杀了太多的生灵,上天给他提个醒,这叫报应)

仅从这件事情就可看出,大明帝国与朝鲜的关系深了去了。

当然,也有人发表高见,朝鲜离中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鸭绿江,咱们不可以为了别人的事情,费自己的力气,把敌人挡在门口就行了,不用出门去挡。

还有人乘机附和,对,就是嘛,打架毕竟不是好孩子,何况是几万人打群架。

就像所有事情一样,朝廷很快形成两派:一派喊打,一派喊不打。

喊不打的是文官,擅长君子动口不动手,人多势众,能说会道,占了上风。

喊打的人虽然不能说,却触及事情的本质,看出日本的狼子野心不在朝鲜,在大明。

其实丰臣秀吉在进攻朝鲜前,事先与朝鲜国王有过商量:“兄弟,我要向你借个东西,去进攻大明。”

朝鲜国王李昖惊讶地问道:“借什么东西?”

丰臣秀吉答:“借道!”

李昖笑了:“开什么玩笑!”

“李昖”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别人的名字都有深意,以表明心迹,我查了一下,“昖”除了“日行”之外,什么意思都没有。

所以,“李昖”这个名字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意思,每天坐在宫廷里什么也不干,看日出日落,混日子。

这个没有意思的名字,恰恰说明,这个国王是一个没意思的人。

首先,国王李昖把丰臣秀吉的话当成玩笑,没有通知明朝,不仅没意思,还很不够意思。(也许是看夕阳忘了)

其次,不通知明朝没关系,自己也应该准备准备吧,比如多派一些岗哨,把年久失修的防御工事加固一下,再从明朝进口一些先进武器,可是,他什么事情也不做。

最后,当丰臣秀吉的日军像蚂蚁一样爬过来时,没有意思的李昖采取了很有意思的策略:跑!

1592年6月13日,兵部又接到辽东巡抚急报:“已探明,倭军这次进犯,分为九路,人数共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倾国而来,倭军第一军小西行长,第二军加藤清正,第三军黑田长政,已经于12日分三路进逼王京(首尔),朝军望风而逃,王京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亡平壤。余者待查。”

看到没有,日寇还没有打到首尔,这位仁兄一听见枪声,就以为是长跑时发令枪响:预备,跑!

他撒丫子跑,不管不顾,那速度,都快赶上世界长跑冠军,不愧为“日行”,比太阳运转得还快,一口气从首尔竟然跑到平壤。

7月5日,袁了凡所在的兵部又接到辽东巡抚的急报:“十万火急!7月3日,倭军继续挺进,抵进平壤。朝军守将畏敌贪生,打开城门后逃之夭夭,平壤已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往义州。”

义州,在哪里呢?

袁了凡打开军用地图一看,我去,义州不就挨着鸭绿江吗!站在义州城,没有雾霾的时候,就能看见大明这边的丹东。

袁了凡心想,朝军彻底崩溃了。

然而,此时的朝廷还在争论,一派喊打,一派喊不打。

两派争吵得越厉害,丰臣秀吉的进攻就越顺利,而李昖呢,跑得就越快。

这时兵部尚书石星被朝廷两派吵得两眼直冒金星,于7月15日气愤地上奏:“自倭贼入侵之日起,至今仅两个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仅有全罗道幸保。朝军守将无能,士兵毫无战力,一触即溃,四散而逃,现在倭军已进抵江(鸭绿江)边。是否派军入朝作战,望尽早定夺。”

眼看丰臣秀吉搭好跳板,马上就要开始三级跳了。

可是官僚集团中的那些道德洁癖者们还在大放厥词,说不可能,朝鲜也是东方强国,怎么这么不经打,这里面一定有阴谋,弄不好是朝鲜心怀叵测,勾结倭寇,暗算大明,出兵正好中了他们的圈套。

喊打的人说,这很容易判断,现在朝鲜国王李昖已经逃到边境,派一个人去问一问不就结了。

喊不打的人说,没那么容易吧,你知道跑到边境的那个人是真国王,还是假国王呢?

两派继续争论不休,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派使臣去看一看,可使臣刚派出,对方又说,不行,还得派一个精通读心术的人去读那个人的心,看他是不是真李昖。精通读心术的人刚走,有人又说,还是不行,应该再派一位画家暗中画出那个人的相貌特征,让见过李昖的人来指认。

几批人派出去,结论相当一致,没错,这位仁兄是真国王。

为什么这回没有分歧呢?

主要归功于李昖本人。

两个月前,没意思的李昖采取了有意思的策略:跑!

两个月之后,没意思的李昖跑到鸭绿江边又采取了更有意思的策略:哭!

很多年前,国人评价外国电影: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现在韩剧同样是车祸、癌症、治不好,涕泪交下,看来他们哭的历史相当悠久。

明朝派出的使臣问李昖:“贵国兵强马壮,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李昖长叹息以掩涕:“安稳日子过了二百多年,哪知有今日啊,万恶的倭寇实在凶残,攻我城池,破我山河……”

李昖边说边哭,那凄厉的声音,那真实的泪水,不需要精通读心术,普通人一眼也能看出来,这是真哭,不是假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不到伤心处,贵为朝鲜国王的李昖如果不是真伤心,怎么会哭成这样呢?

喊打的人对喊不打的人说,国王是真的,情报是真的,这回应该出兵了吧?

喊不打的人说,说得轻巧,打?国库没剩几两银子如何打?

喊打的人说,替朝鲜打仗,钱粮当然由朝鲜出。

使臣去见李昖。

李昖说:“钱粮当然应该由我们出,我们在首尔有粮食多少,在平壤还有一个大粮库……”说着说着,若有所悟,长叹一声:“唉,可惜城池已经沦陷,粮食肯定被倭寇掠夺!”

说完又开始哭。

使臣看着国破家亡的朝鲜国王,半天无语。

突然,国王又若有所悟,对明朝使臣说:“我有个办法,能解决大明军队的粮草!”

使臣兴奋万分:“什么办法?”

李昖说:“你们可以带钱到朝鲜境内去买!”

没意思的李昖出了这么个没意思的主意,这回他不哭了,轮到明朝使臣哭了。

明朝使臣哭笑不得,心想,大哥,您这是什么主意呀?别说了,说了半天,是让我们自己掏腰包。

使臣沮丧地回来,把情况如实汇报,喊不打的人更理直气壮了。

朝鲜形势危急万分,明朝大臣依然争论不休。

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呢?

这时一个人大吼一声,站了出来!

站出来的这个人是谁呢?

就是已经自闭了很久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万历皇帝虽然自闭,但似乎严格遵守一个原则,小事情不管,像战争这样的大事则坚决要管,正因如此,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万历皇帝铿锵有力地说,吵什么吵,人家都打到家门口还在吵,还不赶紧出兵救援!

听到皇帝久违的玉音,官僚集团沉默了,一个人刚要开口问:军饷如何解决?

万历皇帝说,军饷的事情不用你们操心,用朕的私房钱,从内库中拨。

官僚集团瞠目结舌,皇帝这么大方,识大体,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再反对自己不就成了道德侏儒了。

万历皇帝嘴角翘了翘,带着一丝轻蔑,平时你们不是总指责朕派太监去收矿税,把钱用在女人身上吗?朕要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钱用到了哪里。

朝廷决定出兵援朝的消息像插了翅膀一样,飞快传到辽东,整日提心吊胆的李昖总算松了一口气。

不过,他还想了解详情,派自己的大臣尹根寿找到明朝的葛总兵打探消息。

葛总兵私下告诉尹根寿说:“这次准备动员关内关外,包括南方的士兵,大约七十万人,一路杀到首尔,全歼日军!如果让他们逃走,明年一定还会入侵。皇上的意思是,不打则已,要打就要打痛,让日军片甲不还!”

尹根寿是一个仔细的人,听完葛总兵的好消息后,并没有飘飘然,小心翼翼地问:“那么,粮草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葛总兵说:“这个你不用担心,皇上说了,军饷由内库拨付。”

尹根寿说:“我不是担心这个,我担心的是七十万大军进入朝鲜后,朝鲜老百姓哪有那么多余粮卖给明军?何况他们也不一定认明朝的货币呀。”

葛总兵一听,我去,这打的是什么仗呀,有了银子还不行,必须自带干粮,估计死后也要自己埋自己。不过,这个情报太重要了,还是赶快汇报上去,不能耽误。

当时兵部获得的情报五花八门,相当混乱,很多情报还自相矛盾。

比如,日军究竟有多少人,武器装备如何,粮草多少,都一塌糊涂。

朝鲜情报人员一会儿说日军五万,一会儿说十几万,一会儿又改口说三十几万。到底是多少呢?完全由他们的心情而定。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跑得太快,朝鲜情报人员对敌情一无所知,敌军的人数随着他们内心的恐惧与日俱增。

但是,有时候,他们又会将敌军的人数故意减少,目的是劝说明朝早一点出兵。

他们会悄悄地说,其实倭军没有多少人,你们一出兵,他们就会土崩瓦解。

如果问没多少人为什么你们会败得这么惨呢?他们便开始大肆忽悠,我们怎么能够与天朝神兵相比呢?倭军一个可以打败我们十个,而明军一个则可以打败倭军十个。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朝鲜大臣还特地带领明朝侦察兵去侦察日军操练,他们藏在密林中,看着远处操场上日本兵一会儿蹲下,一会儿起立,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前进,莫名其妙,便得出结论:日军没什么了不起,天朝军队一到,指定可以剿灭。

早在1592年6月,朝鲜国王李昖刚逃到义州时,就派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恳请出兵。(够低调的,严重违背了外交不对等的礼节)

李德馨,这个名字,怎么看怎么像个搞艺术的,德艺双馨嘛,怎么会当外交官呢?

可是,李德馨不仅恳请出兵的外交辞令写得好,表演哭的本领更是令无数演员望尘莫及。他坐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不肯回去,哭得相当逼真,哭得人心酸,哭得人感动不已,不愧为“德馨”这个名字。

谁没有过伤心的时候,看着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李德馨哭得肝肠寸断,巡抚郝杰同情万分,决定不等兵部了,先出兵。

郝杰问:“守平壤的日军究竟多少人?”

朝鲜情报人员连忙回答:“只有九百人!”末了,还加上一句:“天朝军队一出,日寇定将作鸟兽散!”

仓促中,副总兵祖承训率领骑兵三千渡过鸭绿江,向平壤进发,长途奔袭。

打仗是不容易的,不像电影电视中表演的那么轻松。

大家都有过出门旅游的经历,头天晚上开始忙忙叨叨准备,收拾行李,带上身份证、零花钱、信用卡、换洗的衣服等,以为一切准备得很充分。

可是,一到目的地,却发现天下起了大雨,我去,忘了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结果淋得像落汤鸡,精心准备的一切都泡了汤。

祖承训这次长途奔袭也是如此,一进入朝鲜,才知道朝鲜根本无法保证粮草的供应,也没想到6月正是朝鲜多雨的季节,连日大雨,淋湿了明军的火器;同时,没想到朝鲜情报人员提供的是假情报,说平壤的日军九百人,可真实的情况是一万都不止;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并肩作战的五百名朝鲜士兵,与日军一交战,四百人就以国王为榜样开始逃跑,剩下的一百人举手投降,反戈一击。

人吃不饱,枪打不响,炮点不燃,情报不准,友军反水……这仗能打赢才怪。

这一仗明军几乎全军覆没,祖承训只身逃回丹东九连城,将惨败的实情详细给总兵杨绍勋做了汇报。最后又说,日军的武器是“铁炮”(火绳枪)和长剑,可是我亲眼看见很多兄弟被弓箭射死,弓箭是朝鲜士兵使用的武器呀。

祖承训可不是一个推卸责任的人,他承接的祖训是精忠报国,不贪生怕死。

祖承训的名气似乎不大,可是他的儿子却大名鼎鼎,名叫祖大寿,是袁崇焕的战友,吴三桂的舅舅。不过,后来由于崇祯活剐了袁崇焕,祖大寿害怕了,他并不畏惧清军的凶猛,他畏惧朝廷的黑暗,在忐忑不安中,他既要阻击前方清军的进攻,又要防备后方的暗算。

最后,祖大寿投降清军。

当祖承训惨败的消息传到兵部后,袁了凡夜不能寐,在办公室紧紧盯着军事地图,分析着,思考着,计划着,朝鲜的局势如此混乱,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如何才能去伪存真,制定出可行的作战计划呢?

由于袁了凡十分投入,没有注意到一个人已经走到他的身边。

当然,他更想不到这个人将把他的人生带上顶峰。

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来到袁了凡身边的这个人,名叫宋应昌,是兵部副部长(右侍郎),也是万历皇帝刚任命的抗日援朝总指挥。

宋应昌其貌不扬,沉默寡言,与部长(尚书)石星相比,甚至还有点猥琐。

石部长仪表堂堂,能言善辩,就像名字中的“星”字一样,说起话来总能冒出思想的火星,语惊四座。这次入朝作战,石部长十分积极,慷慨陈词,多次主动请缨,说不用别人,自己带兵就能把日军赶出朝鲜。

按理说,抗日援朝的总指挥非石部长莫属,可是,万历皇帝做起事来就是诡异,偏偏把这么露脸的事情交给了一个这么不露脸的人——宋应昌。

在武侠小说中,闭关的人武功都会有很大的长进。同样,万历皇帝在自闭中也明白了一件事:能吹的不一定能打,能打的不一定能吹;越是歪瓜裂枣,越香甜可口。

宋应昌就是万历要找的歪瓜裂枣,他亲自把令人羡慕的军事大权交给了他。

接过军事大权的宋应昌,感受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分量。前线情报如此混乱,祖承训出兵又遭遇惨败,人心惶惶,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宋应昌夜不能寐。

兵部偌大的办公室中,一个夜不能寐的人来到另一个夜不能寐的人身边。

袁了凡听见响动,抬起头来,看见顶头上司,打了个招呼:“宋部长好!”

宋应昌问:“袁主事,朝鲜的局势你怎么看?”(元芳,你怎么看)

袁了凡回答:“我觉得,愈是在风雨如晦的时候,心愈是要笃定。”

其貌不扬的宋应昌惊讶地看着其貌不扬的袁了凡,就像找到了知音。

很多时候,人有没有本事,凭一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宋应昌觉得眼前这个人虽然名字中有一个“凡”字,却可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他想好好与之谈一谈。

宋应昌坐了下来,两个人深夜在兵部办公室内促膝长谈,从军事情报到行军路线,从粮草调动到统一指挥权,从调兵遣将到武器装备,谈呀谈,谈了整整一夜。

袁了凡感觉仿佛置身栖霞山中,对面坐着云谷禅师,自己有很多话要谈,可当天亮的时候,他的想法才说了不到一半。

看见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宋应昌抬起身来:“袁兄,回头咱们再细谈,现在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马上去办。”

说完,宋应昌就急急忙忙走了。

望着宋部长远去的背影,袁了凡觉得从“袁主事”到“袁兄”这个称呼的变化似乎蕴含着什么。

但到底是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宋应昌要办的重要事情是进宫面见皇帝。

万历皇帝虽然把自己自闭在紫禁城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上朝与廷臣们商量事情,但国家真有什么大事的时候,他还是允许一些人进来“探监”,并把自己的旨意传递出去。

关于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一些人怀疑他是躲在紫禁城里吸毒,不过,我倒觉得他可能患有演讲恐惧症,就像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那位国王,一当众讲话,就紧张得汗流浃背,语无伦次,像一个傻瓜。

万历不想当傻瓜,所以取消了上朝。

说实话,整天听那帮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掉书袋讲伦理道德,又有几个人不恐惧、不烦呢。

但宋应昌是万历皇帝不烦的人。

昌,有两层含义:一是繁荣昌盛;二是诚实正直,实事求是,不虚头巴脑。

显然,在“宋应昌”这个名字中,第二层的含义更多,“应昌”,意味着他是一个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昌言无忌的人。

万历皇帝之所以不用石星,就是因为石星比较虚。

万历皇帝心想平时来点虚的还可以,你把石头说得天花乱坠,仿佛天上的星星,都没关系,可是真刀真枪地打起仗来,可玩不得半点虚假。

万历皇帝看见跪在地上的宋应昌问:“宋爱卿,准备得如何,什么时候可以入朝作战啊?”

宋应昌回答道:“启禀皇上,入朝作战的班子臣已经拟定,请圣上裁决;军队、粮草和武器纷纷从各地调往丹东,正在集结,估计两个月后可以开战。”

万历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宋爱卿,说说你的人选。”

宋应昌说:“总司令(提督)李如松,中军指挥官副总兵杨元,左军指挥官副总兵李如柏,右军指挥官副总兵张世爵,参谋长(军前赞画)袁了凡,前线将领有辽东副总兵祖承训、查大受、李如梅,浙江参将吴惟忠,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四川副总兵刘綎等。”

万历皇帝在记忆中搜索:“李如松这个人,朕很了解,有大将之才,不过,他不还在宁夏前线剿灭叛军哱拜吗?能赶回来吗?”

宋应昌回答:“启禀皇上,臣正要汇报,宁夏叛乱几天前刚被甘肃巡抚叶梦熊平定,头目哱拜也被李如松杀了,儿子哱承恩被活捉,正与其他俘虏一道被押解进京。”

万历皇帝龙颜大悦:“如是甚好,如是甚好。”他接着原来的话题继续说,“李如柏、李如梅是李如松的弟弟,打虎亲兄弟,很好;祖承训前次吃了日本人的亏,一定会牢记教训,报仇雪恨;吴惟忠、骆尚志是‘那个人’的部下,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綎外号‘刘大刀’,是我朝第一猛将,据说他的大刀是镔铁打造,重达一百二十斤;杨元、张世爵、查大受等朕也听说过,不是等闲之辈。”

宋应昌很是惊讶,都说万历皇帝整天自闭、不理朝政,可是谈起前线将领如数家珍,看来当初官僚集团不让他练兵真是埋没了他的才华。

皇帝所说的“那个人”,就是戚继光,已经死了四年,万历皇帝还没原谅他,依然是个罪人。戚继光的部下也大多被革职或戍边,吴惟忠和骆尚志作为戚家军中的小鱼存活下来。

接着,万历皇帝话锋一转:“这个袁了凡,不知道他是……”

宋应昌连忙答道:“启禀皇上,袁了凡是兵部职方司的一名主事,此人虽然出身文官,却熟读兵书,颇有韬略,更关键的是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臣整天都在寻找这样的人才,可惜一直没找到,直到昨晚……”

宋应昌有些激动,毕竟知音难觅啊。

万历皇帝看见平时稳重的宋应昌说起袁了凡居然有点兴奋,心想袁了凡一定不凡,遂降旨:“事不宜迟,就这样定了,李如松任总司令,袁了凡任参谋长,其他人事安排不变!”

袁了凡接到朝廷任命之后,急忙回到家中,匆忙告诉妻子一声,就火速奔赴辽东前线。

……

在通往辽东的官道上,袁了凡策马疾行。

他看见一路上长途跋涉的士兵,装满粮草的马车和骡车,在秋风秋雨中绵延不绝,不禁想起杜甫的诗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不过,袁了凡没看见尘埃,看见的是秋风摇落的枯叶,漫天飞舞,以及绵绵秋雨所造成的泥泞的道路。

策马路过一队士兵时,袁了凡听见一个士兵说:“格老子,东北硬是冷得很呐!”

听口音,他知道这一定是刘綎的川军。

不管是在明朝,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川军从来都不落后,无川不成军。

路过另一队士兵时,他又听见一个士兵说:“娘希匹,还有多远才到丹东呀!”

听口音,他知道这一定是来自浙江的戚家军。

在浩浩荡荡的集结大军中,袁了凡时不时还能看见一队队骑兵风驰电掣般从官道旁飞过,马蹄哒哒溅起路边的稀泥,四处飞扬,掉到一些川军的脸上,川军怒骂道:“这些龟儿子是干啥子的嘛?这么跩!”

一些见多识广的川军说:“这个都不晓得撒,他们是李如松的辽东铁骑。”

明朝有两支军队,令敌人闻风丧胆,一支是戚继光的戚家军,一支是辽东铁骑。

戚家军勇于创新,最大程度发挥了火器的威力,创造性地把火炮、火铳、弓箭、长矛和大刀,以及骑兵和步兵编在一起,组成混成旅。

戚家军的训练大纲要求,当敌人距离五到六里时,火炮开始轰击,轰他个人仰马翻,打乱敌军的阵型。

当敌人距离一百米时,火铳开始射击,一排排铅弹射出,一排排敌军倒下。

当敌人距离六十米时,万箭齐发,好不容易冲上来的敌军躲过了火炮,躲过了铅弹,却躲不过这密集如雨的箭头。

最后,当敌人靠近时,用鸳鸯阵。

鸳鸯阵由十二个人组成,有手执藤牌专门负责防卫的;有拿着一丈三尺长的竹竿把敌人扫倒于地的;有手执十二尺长枪专门挑刺敌人,负责攻击的;有手持短刀,负责劈杀敌人的;还有专门投标枪的。

由于这种阵型左右对称,很像鸳鸯,因而取名鸳鸯阵。

中国士兵过去一直擅长单打独斗,鸳鸯阵改变了这一弱点,攻守兼备,相互协同,变化多端,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令倭寇谈之色变。(建议中国足球借鉴一下,不要只学外国足球的阵型,也搞一个属于自己的鸳鸯阵)

从戚家军的战略战术可以看出,纪律是取胜的关键,任何个人的失职都会导致集体的失败。

所以,戚家军的军纪近乎严酷,戚继光的二儿子由于违反军纪,被他毫不犹豫处死,士兵离队小便也会被割掉耳朵。但正是不近人情的纪律终于锻造出了一支钢铁之师。

戚家军自成军以来,参加过大小战役数百次,从来没有败绩,被称为“十六到十七世纪东亚最强兵”。

现在戚继光已经死了,但抗日援朝怎么能缺少戚家军的光辉旗帜呢?

所以,宋应昌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要等待多少时间,也要从浙江调来所剩无几的戚家军。

另一支威猛的军队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李成梁,是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梅的爹。

“李成梁”这个名字,表明这个人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李成梁出生于大城市铁岭,生性豪爽,很讲哥们义气,大有梁山好汉的气概,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砣分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如果说戚继光的钢铁之师靠严明的纪律和制度取胜,那么,李成梁的辽东铁骑依仗的则是一股子豪气。很像现在一些东北人:“干哈?不愿意跟哥混呀?这样给你说吧,有哥一口,就有你一口,别跟哥说分红细则,小心哥削你!”

李成梁凭借江湖义气,聚集起一批骁勇善战的骑士,镇守辽东,与蒙古骑兵作战,所向披靡,使辽东三十年安然无战事。

李成梁给自己的儿子分别取名李如松、李如柏、李如梅,就是希望他们像松树一样挺拔,像柏树一样独立,像梅花一样耐寒,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

李如松的确不愧这个名字,虽然只有四十多岁,却早就开始抵御风暴,成为国家的一道屏障。

李如松很忙,是真忙,不是假忙。

他刚刚结束“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征——宁夏之役,还没来得及喘一口气,就马不停蹄赶往辽东,参加“万历三大征”的第二征——朝鲜之役。

李如松在明朝西北和东北两大边境线上风尘仆仆,来回奔跑,就像球王马拉多纳在绿茵场上前后奔跑一样,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辽东铁骑来了,戚家军来了,川军来了,各路人马纷纷集结完毕。

李如松来了,袁了凡来了,吴惟忠来了,骆尚志来了,刘綎扛着一口大刀大摇大摆也来了,祖承训不用来,他压根儿就没有走。

他一直盼望着,盼望着,盼望着兄弟部队到来,从夏天盼到秋天,从秋天盼到冬天。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一声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