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 诗经: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全文在线阅读

皇矣

关灯直达底部

【题解】

这是一首叙述周王先祖功德的诗,诗中先叙述了太王开辟岐山,使昆夷退去之事;次写太伯、王季德行美好,得以传位文王;最后写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诗中特别强调了周人“敬天保民”的思想,这是周人成功的关键,是全诗的主题。《毛诗序》说:“《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郑笺》:“监,视也。天视四方可以代殷王天下者,维有周耳。世世修行道德,唯有文王盛耳。”历代研究者多赞同此说。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叙大王、大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概括得准确扼要。全诗共八章,每章十二句,是《诗经》周史中最长的一篇。诗中叙事虽多,但井然有序,语言精练生动,是很有特色的篇章。孙鑛《批评诗经》说:“长篇繁叙,规模闳阔,笔力甚驰骋纵放。然却有精语为之骨,有浓语为之色,可谓兼终始条理。”

皇矣上帝[1], 临下有赫[2]。 监观四方[3], 求民之莫[4]。 维此二国[5], 其政不获[6]。 维彼四国[7], 爰究爰度[8]? 上帝耆之[9], 憎其式廓[10]。 乃眷西顾[11]: 此维与宅[12]!

【译文】

英明伟大的上帝, 在上监临着人间。 监察天下四方事, 了解万民的苦难。 统治天下殷商国, 不得民心政昏暗。 再看周边诸侯国, 天下重任谁当担? 上帝旨意在周国, 并要增大他封疆。 于是回头望西方: “在此居住最安详!”

【注释】

[1]皇:英明,伟大。

[2]临:从高处俯视。有赫:即“赫赫”,明亮貌。

[3]监观:从高处观察。

[4]求:借为“救”。莫:通“瘼”,病,疾苦。

[5]二国:当指夏、商二国。《尚书·石诰》:“我不敢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以夏、商的盛衰为教训。

[6]不获:指不得民心。

[7]四国:四方的国家。指殷商之外的其他诸侯国。

[8]爰究爰度:林义光《诗经通解》:“谓就四方之国而究度之,以求可作民主之人。其度究之者,天也。”爰,于是。究,谋,考虑。度,审度,辨识。

[9]耆:林义光《诗经通解》据《潜夫论》引作“恉”,以为当训为“指”,意向。“恉之言指,谓意之所向也。言上帝究度四国之后,意向于周,以为可作民主。”

[10]憎:憎恶。一说“增”的假借,扩大。式廓:规模。朱熹《诗集传》:“苟上帝之所欲致者,则增大其疆境之规模。”

[11]眷:回顾貌。西顾:向西顾视。周在西,故云。

[12]此:此地,指岐周。与:当读为“予”,即“我”。宅:居住。此句是假想上帝说的话。


作之屏之[13], 其菑其翳[14]。 修之平之[15], 其灌其栵[16]。 启之辟之[17], 其柽其椐[18]。 攘之剔之[19], 其檿其柘[20]。 帝迁明德[21], 串夷载路[22]。 天立厥配[23], 受命既固[24]。

【译文】

连砍带拔除杂草, 枯枝朽木全除掉。 修剪乱枝和散条, 还有灌木新出苗。 开启山林辟出道, 河柳椐树都除掉。 剔除坏树留好树, 山桑黄桑长得好。 上帝保佑明德王, 犬戎失败满路逃。 上天立他当君主, 接受天命国祚牢。

【注释】

[13]作:“槎”的假借,砍。屏:同“摒”,除去。

[14]菑(zì):直立的枯树。翳:指倒地枯木。《毛传》:“木立死曰菑,自毙为翳。”

[15]修:修剪。平:平整。

[16]灌:灌木。栵(lì):“烈”的假借,《方言》:“烈,枿余也。”枿余,指树木砍伐后又生出的小枝。

[17]启:开发。辟:开辟。

[18]柽(chēng):河柳,生水旁,皮绛红色,枝叶似松。椐:又名灵寿木,节中肿,可以作手杖、马鞭。

[19]攘:除去。剔:剔剪。此指清除繁冗枝条,使之更快生长。

[20]檿(yǎn):又名山桑,可作弓及车辕。柘(zhè),又名黄桑,叶可以喂蚕。

[21]帝迁明德:此句言上帝的心向着有明德之人,故由殷王身上转移到周王身上。帝,上帝。迁,转移。明德,品德光明的人。

[22]串夷:指昆夷,亦称犬戎。载路:方玉润《诗经原始》:“谓满路而去。”言犬戎失败而逃。

[23]厥配:其配。配,指上可配天的君主。

[24]受命:接受天命。固:坚固。指国家巩固。


帝省其山[25], 柞棫斯拔[26], 松柏斯兑[27]。 帝作邦作对[28], 自大伯王季[29]。 维此王季, 因心则友[30], 则友其兄, 则笃其庆[31]。 载锡之光[32], 受禄无丧, 奄有四方[33]。

【译文】

上帝考察这岐山, 柞树棫树已拔光, 松柏林中道路畅。 帝建周邦选贤王, 太伯王季始开创。 正是伟大的王季, 体恤父心爱兄长。 热爱兄长不辞让, 福禄笃厚幸福长。 天赐王位显荣光, 接受福禄永不丧, 拥有四方疆域广。

【注释】

[25]省:视察。

[26]柞棫:二种丛生灌木名。斯:语助词。拔:连根拔除。

[27]兑:道路通畅。与《绵》篇“行道兑矣”的“兑”字同意。朱熹《诗集传》:“言帝省其山,而见其木拔道通,则知民之归之者益众矣。”

[28]作邦:建立周国。对:《毛传》:“对,配也。”《郑笺》:“天为邦,谓兴周国也。作配,谓为生明君也。”《诗集传》:“对,犹当也,言择其可当此国者以君之也。”

[29]大伯:即“太伯”,古公亶父的长子,文王的伯父。王季:文王之父。据史传记载,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有子曰昌,有才德,太伯想让他继承王位。太伯和仲雍知道父亲的意思,就逃到吴地,让位于季历。大王死后,季历为君,后来传位给昌,便是文王。

[30]因心:方玉润《诗经原始》引姚际恒曰:“因心者,王季因大王之心也,故受大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友:友爱。《毛传》:“善兄弟曰友。”

[31]笃:厚,多。庆:福气,福分。

[32]载:乃,则。锡:同“赐”。光:光荣,指王位。

[33]奄有:尽有。


维此王季, 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34]。 其德克明[35], 克明克类[36], 克长克君[37]。 王此大邦[38], 克顺克比[39]。 比于文王, 其德靡悔[40]。 既受帝祉[41], 施于孙子[42]。

【译文】

这位英明的王季, 上帝了解他思想, 清静美德传四方。 他具美德明是非, 分辨坏人和善良, 能为人师做君王。 在这大国作君王, 上下和顺民心向。 直到文王即了位, 文王德行美无双。 上帝赐予的福祉, 施于子孙万代长。

【注释】

[34]貊(mò):清静。《诗集传》:“《春秋传》、《乐记》皆作“莫”,谓其莫然清静也。”德音:好声誉。

[35]克明:能明察是非。

[36]克类:能分别善恶种类。

[37]克长:教诲不倦,能为人师。克君:言能为人君主。

[38]王(wàng):称王统治之意。大邦:指周。

[39]顺:和顺。比:三家《诗》作“俾”,训“服从”。于省吾认为此二句应作“王此大邦,克顺克从”,因古文“从”和“比”二字形近而误。这样,用词与韵读无有不符。

[40]靡悔:无遗恨。

[41]帝祉:上天之福。

[42]施(yì):延续。孙子:即“子孙”。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43], 无然歆羡[44], 诞先登于岸[45]。 密人不恭[46], 敢距大邦[47], 侵阮徂共[48]。 王赫斯怒[49], 爰整其旅[50], 以按徂旅[51], 以笃于周祜[52], 以对于天下[53]。

【译文】

上帝教诲周文王: 不要攀援无主张, 不要羡人贪欲强。 先登高岸胜在望。 密人对周不恭顺, 胆敢抗拒周大邦, 侵阮袭共太猖狂。 文王勃然动了怒, 周军整顿去抵抗, 遏制密人侵邻邦, 国祚巩固周更强, 显扬天下国永昌。

【注释】

[43]无然:不要如此。畔援:又作“伴奂”、“畔换”等,当即“彷徨”、“盘桓”之音转,犹逍遥之意。

[44]歆羡:贪羡。非分的贪欲。

[45]诞:发语词。先:初。岸:高位。此数句是拟想上帝劝文王的话,要文王先占据有利地位。

[46]密:密须,古国名,姞姓,在今甘肃灵台西。恭:恭敬。

[47]距:通“拒”,抗拒。言拒周之命令。大邦:指周国。

[48]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徂:往,到。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一说阮国之地名。《毛传》:“国有密须氏,侵阮,遂往侵共。”

[49]赫斯怒:勃然大怒。斯,语助词。

[50]爰:于是。旅:师旅,军队。

[51]按:遏止。徂:往。旅:军队,指密人侵略阮再袭击共的部队。

[52]笃:巩固。祜(hù):福,此指国祚。

[53]对:扬。《广雅·释诂》:“对,扬也。”


依其在京, 侵自阮疆[54]。 陟我高冈[55]: 无矢我陵[56], 我陵我阿; 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57], 居岐之阳, 在渭之将[58]。 万邦之方[59], 下民之王[60]。

【译文】

文王大军驻京地, 此前息兵在阮疆。 我登高冈向远望: 没人再登我山陵, 这是我们山和冈; 没人再饮我泉水, 这是我们泉和塘。 规划鲜原的土地, 徙居岐山面向阳, 地方就在渭水旁。 成为万邦的榜样, 天下人民的君王。

【注释】

[54]依其在京,侵自阮疆:此二句,《郑笺》云:“文王但发其依居京地之众,以往侵阮国之疆。”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辩驳曰:“侵当为寝(寝,息也),‘依其在京’是已还兵于周京;则‘侵自阮疆’是追述其息兵于阮疆之始。周人伐密,所以救阮,不得言侵阮也。”马氏所说为是。依,依凭。京,周地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王氏《经义述闻》曰:‘依,盛貌。……言文王之兵盛,依然其在京地也。”

[55]陟:登。此是说文王收复了被密人占领的失地,登上了高冈。

[56]矢:一说为“逝”的借字,往意。一说指陈兵之陈。《郑笺》:“矢,犹当也。”意为当。

[57]度:度量,规划。一说训“宅”,居也。鲜原:指小山下的平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鲜原,盖泛言小山下原,非地名也。”

[58]将:侧,旁边。

[59]方:法则,榜样。一说方犹“向”,为万邦所向往。

[60]王:君王。一说通“往”,归往。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61], 不大声以色[62], 不长夏以革[63]。 不识不知[64], 顺帝之则[65]。 帝谓文王: 询尔仇方[66], 同尔弟兄[67]。 以尔钩援[68], 与尔临冲[69], 以伐崇墉[70]。

【译文】

上帝告诉周文王: 你的美德我赞赏, 没有疾言厉色样, 不用鞭棍治家邦。 如同不知又不觉, 遵循天意是法章。 上帝明确示文王: 有事咨询你友邦, 同你兄弟多商量。 拿起攀城的钩援, 临车冲车上战场, 讨伐崇国周更强。

【注释】

[61]予:我,上帝自称。怀:心向。明德:品德高尚的人,指文王。

[62]不大声以色:言不以大声与怒色对待下民。大声以色,犹言“声色俱厉”。以,与。

[63]不长夏以革:不用刑具对待人民。夏,通“榎”,指用夏木制作的打人工具。革,鞭革。也是刑具。

[64]不识不知:指不知不觉,自然而然。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文王性与天合。”

[65]顺:顺从,遵循。则:法则。

[66]询:谋。有征询、商量的意思。仇方:友邦。仇,匹也。

[67]弟兄:《孔疏》本作“兄弟”,今据《后汉书·伏湛传》引改。一说弟兄指同姓诸侯国。

[68]钩援:攻城时所用的战具。又叫钩梯。首端装有金属钩,钩于城沿,人可攀援而上,故叫“钩援”。

[69]临:临车,可居高临下以攻城的战车。冲:冲车,可冲击城墙的战车。

[70]崇墉:崇国的城堡。崇,古国名,是商的与国。在今陕西鄠县。据《史记》记载,崇侯虎谮西伯于纣,纣囚西伯于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赐之弓矢鈇钺,得专征伐。曰:“谮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三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临冲闲闲[71], 崇墉言言[72]。 执讯连连[73], 攸馘安安[74]。 是类是祃[75], 是致是附[76], 四方以无侮[77]。 临冲茀茀[78], 崇墉仡仡[79]。 是伐是肆[80], 是绝是忽[81], 四方以无拂[82]。

【译文】

临车冲车向前冲, 崇国城墙高高耸。 接连不断抓俘虏, 割下敌耳态从容。 举行类祭和祃祭, 安抚残敌劝他降, 四方与国不受伤。 临车冲车气势壮, 崇国城墙坚又强。 突然袭击敌难挡, 斩草除根敌命丧, 各国不敢再违抗。

【注释】

[71]闲闲:强盛貌。

[72]言言:高大貌。

[73]执讯:抓获的俘虏。讯,俘虏。连连:接连不断貌。

[74]攸:所。馘(guó):割下敌军尸体左耳以记功叫“馘”。安安:从容不迫貌。

[75]类:出师前祭天。祃(mà):出师后军中祭天。

[76]致:招致。一说送还。已克而不取其地。附:通“拊”,安抚。

[77]无侮:不敢欺侮,指四方诸国不敢欺侮周的与国。

[78]茀茀(fú):强盛貌。

[79]仡仡(yì):同“屹屹”,高耸貌。

[80]肆:突袭。

[81]绝、忽:都是灭绝的意思。

[82]拂:抗拒,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