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 »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全文在线阅读

《把不安当作朋友:如何直面我们内心的冲突》第七章 让“回避型”得以缓解的生活方式

关灯直达底部

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用工作就可以生存下去,

其次就是希望能按自己的节奏来自由安排工作。

基本上,只要是那种每天在固定的场所从事固定内容的工作,

都很适合“回避型”的人来做。

工作中也最好不要遇到过分的刺激或情绪化的争论。

适合“回避型”的职业

基本上,只要是那种每天在固定的场所从事固定内容的工作,都很适合“回避型”的人来做。工作中也最好不要遇到过分的刺激或情绪化的争论。那种专门以调解争执或者谈判为主的工作,会让“回避型”的人感到压力重重。还有一味强调竞争和业绩的工作,也不太适合。此外,对于连打一通电话都会犹豫不决的“回避型”的人来说,那种要求快速做出判断并迅速采取行动的职业,显然也不太适合。只要能将分配到自己头上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完成就好了。

下面列举一些适合此类人的代表性职业。

(1)专业资格类

在司法类的职业中,比起律师这样需要经常处理纠纷和与人交涉的工作来,以制作文件和代办手续为主的司法代书人、行政代书人、土地房屋调查员、社会保险师等职业会更适合一些。而像税务代理、房产代理等这些要求具有一定沟通能力的职业,则不适合“回避型”的人去做。

医师类的职业,因为专业领域的不同,所面临的压力也有很大差异。“回避型”的人比较适合在皮肤科或眼科等这些不会关系到病人生死的科室里工作。而药剂师,就其工作内容来说也是适合的,只不过由于女性从业者较多,所以也是要求具备一定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理疗师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自由安排,所以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而临床检查技师、言语听觉康复师、配镜师等职业,也是只要求按固定的流程操作即可,并不需要快速的判断或反应,而且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都很简单,所以也是很适合的。

(2)公务员

公务员这个职业可以说在之前一直被“回避型”的人当作最安全的“避难所”。不过,随着近年来人员削减和效率化改革,公务员的压力也开始变得和民间企业差不多了,有些部门也会忙得昏天黑地的。有的人为了谋求安稳和清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了公务员,结果没干几年就辞职了,像这种情况也不少。

在这一点上,稍微好一些的就是公务员中的那些专业性岗位了。虽然也比以前忙了许多,不过比起三四年就要调一次岗的普通岗位来,通常都是在固定的环境中一直工作的,所以对于环境变化会带来压力的“回避型”来说,也是比较适合的。公务员这种职业并不是看重所谓的销售量、利润或者人气等,而是主要以提升公共福祉为出发点,所以从收入水平以及竞争环境等各方面来综合考虑,还算是比较适合“回避型”的。

(3)事务性的职业(经营管理、总务、法务、物品管理、设施管理)

所有事务性的职业,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都是其可以大展身手的舞台。不过虽然都称为“事务性”的职业,但是工作方式上却千差万别。像一些以接听电话或接待客户为主的接待性工作,就不太适合与人初次见面会特别紧张、态度也不够亲切的“回避型”的人去做。虽然说只要是事务性的工作,就难免要去接听电话或接待客户什么的,但是可以选择那种不用经常处理这些事情的岗位,比如以案头工作或电脑操作为主的事务性工作,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业务上。

某种意义上,那种每个月都在重复相同业务的经营管理、设施管理等工作,也是很适合“回避型”的人的。特别是经营管理类的工作,当从业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改行从事其他行业也会比较容易。如果在单位感觉人际关系不融洽的话,可以很轻松地跳槽换份工作,从这一点上来说,也是比较值得推荐的一种职业。实际上,“回避型”的人大多都从事这个职业,而且都干得很好。只要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就很少会受到上司的指责或警告,这对于讨厌被指责或被警告的“回避型”来说会特别有利。

不管选择哪一个职业,都要掌握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技能,这对于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至关重要。

(4)技术类(技工、工人、工匠、现场技术人员)

在技术类的职业中,适合“回避型”的也有很多。比起侃侃而谈喜欢拍马屁的人来,默默埋头完成自己工作的人,同样也能得到上司的认可。而那种喜欢拍马屁的人,则常常会与同事产生摩擦和冲突,或者因为人际关系不融洽就辞职了。而“回避型”的人虽然不会说漂亮话,但是也很少传闲话,总是踏踏实实地完成分内的工作。企业的雇主通常也都是过来人,所以对于那些喜欢在同事间传闲话的人,也未必会给予较好的评价。反而因为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还会常常对其提出警告。而埋头工作的“回避型”往往更可靠且值得信赖。

因此,没有必要去要求这类人过多地参与社交活动,或者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只要他们在待人接物上保持自己的风格,在工作上能勤勤恳恳就可以了。

技术类的工作,通常都是按照技术水平来决定薪酬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优异的才能得到稳定的发挥。即使在社交方面很不擅长,但只要技术上有真功夫,也不是问题。只要能与大家合拍,不沦落到“被孤立”的状态就可以了,虽然与周围同事的关系很淡,但也因此不容易被卷入是非之中。与同事保持简单的关系就足够了。有那个精力,不如用来打磨和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

掌握实用的技能是很重要的,而在学校里是学不到这些的。所以要经常收集信息,投入时间和金钱让自己去掌握真正实用的技能。当然,自己的兴趣也很重要。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无论怎么努力也是产生不了什么结果的。

(5)贩卖、销售业

如果既没有特别的技能和职业资格,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话,销售和贩卖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总体上看,虽然“回避型”的人常常表现得不善于销售和贩卖,但是也有意外地做得很好的人。从这些成功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因为他们对自己销售的商品或服务,有着特别的关注。大部分“回避型”的人与其说兴趣广泛,不如说他们会在某一个领域钻研得特别深。他们不会喜新厌旧地不断挑战新鲜事物,而是会花很长的时间做好一件事情。结果就是,常常在其关心的领域里成为拥有了不起的知识和品位的“达人”。

某位女性平时特别内向且不擅交际,只是很喜欢某个品牌的衣服。她常常会去某家服装店,久而久之也跟店员混得很熟,后来店员就说“干脆你来店里上班吧”。

至今为止从未有过工作经验的她,一开始还很犹豫,但是一想到每天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品牌包围下工作,就觉得特别有吸引力。所以,自出生以来第一个自己做出的决定,就是到那家店去上班。就这样,让自己走上了社会,学会了自立,同时也给了她极大的自信。

另外,还有某位男性,原本是在咖啡行业工作,但是上司给的压力太大,常常过度劳累,让他变得很恐慌。后来他从那家咖啡店辞职,开始从事其他的行业,但是每天都过得不开心,虽然身上的负担减轻了,却仍是一副没有精神的样子,恐慌的情绪仍未消散。

唯一能让他感到快乐的,就是“喝咖啡”这件事了,所以常常会去专卖店买咖啡豆。一来二往也与店长熟络了起来,每次一谈起与咖啡有关的事情,他总是能侃侃而谈,店长被他的性格和丰富的知识所倾倒,于是便邀请他来店里工作。在接待客户方面很不擅长的他,一开始也是非常犹豫,但是店长说“放松去做就好了”,于是他便决定接受店长的邀请。从那以后,他就进入了咖啡豆销售的行业,而且事业做得越来越如鱼得水。

(6)操作员(工厂、仓库、设施、现场、维护管理)

如果没有专业的技能或经验,也可以选择做操作员的职业。操作员的岗位要求就是能认认真真地默默完成工作即可,因此也很适合“回避型”的人。只不过,在职场上可能会遇到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油条”,或者被常常说三道四的“老阿姨”所影响,因此,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这种职业也有不舒心的一面。

但是,无论是“老油条”也好,还是“老阿姨”也罢,虽然嘴上很损,但内心都是不坏的,也常会有亲切的一面。所以,像“回避型”这样的人,往往也能受到他们的善待。与他们交往的秘籍,就是要保持礼貌、常常打招呼,尽可能地与对方和谐相处即可。

如果是喜欢整理东西的人的话,可以选择设备的维护管理或者仓库管理员这样的工作。因为很少需要与人打交道,而且工作上的职责范围也很明确,所以上手了以后也会做得很好。

(7)研究性的职业

研究性的职业以往常给人一种“深居象牙塔”的印象,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做起来比较舒服的工作。不过现如今,研究的领域里也是充斥着没日没夜的残酷竞争的。现实情况是,常常会被上级要求出成果,所以压力也是很大的。此外,还要参加研究发表、会议、讨论、演讲等,常常需要在众人面前进行发言。还得面对尖锐的质问和批判。虽然这很锻炼人,但也有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患上了抑郁症。

如果研究的领域正好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那么这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反之,如果只是将其当作一种逃避的选择的话,研究性的职业现在也不能算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了。

(8)自由职业

对于“回避型”的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用工作就可以生存下去,其次就是希望能按自己的节奏来自由安排工作。像作家、个体户这样的自由职业,给人的感觉不像上班族那样,会被场地和时间所束缚,可以让自己从上下级关系和没完没了的会议中解放出来。可以在自己家里上班,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来安排工作,想休息的时候就可以休息,非常的自由。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由职业者必须自己去接洽客户,不像在公司里还可以拜托谁去替自己一下,所以是没有可逃避的余地的,所有的责任都得自己去承担。这一点上,又是“回避型”的人所不愿意面对的。所以,大部分人只看到了自由职业好的一面,这未免太过理想化了。

要想以自由职业为生,必须得掌握某项可以让自己独立生存下去的特殊专业技能,同时还要保证有稳定的客户才行。所以,如果一开始就选择做自由职业者的话,将会困难重重。

“回避型”的人往往人际关系的圈子都很小,如果过早地做一名自由职业者,那么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缺少与社会联通的管道,恐怕将会感觉更加孤立。因此,即使最终是以自由职业为目标的人,我也奉劝不要过早地做一名自由职业者。最好先走上社会,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开始也不迟。

可以“互补”的伴侣

可以和“回避型”结为伴侣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就是同样有“回避”倾向的、保守的人,这样的伴侣往往比较尊重当事人的生活节奏,不会对其施加压力,而是以安心感为优先考虑。

由于双方都不擅社交的缘故,所以就会以家庭为中心,过着一种“二人世界”的小日子,这样对于伴侣来说,也会感觉非常的舒服。虽然与“回避型”的人相比,伴侣可能会开展某种程度上的社交活动,但也并不会积极主动地活跃于家庭以外的场合,还是会以家庭式的为主,并以“是否能为这个家庭做出贡献”为最终的价值考量。这样的伴侣往往只是扮演辅助型的角色,而“回避型”的人则是家中的一家之主。

其二,就是完全没有“回避”倾向的伴侣,他们与“回避型”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伴侣会表现得很积极,具有较高的社交技巧和自我表达能力,在外面表现得非常活跃。这类人选择“回避型”的人的理由是,对方可以被自己驾驭。因为,如果双方都很强势的话,各自都有自己的主张,日子肯定过不长,但如果是能做到“阴阳互补”的话,反而能和谐共处。

不过,现实中也有不和谐的一面,伴侣常常会嫌“回避型”的人不够上进,所以会鼓励对方应该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才对,这往往无形中给对方带来了压力。虽然在伴侣的鼓励下,自己的活动范围可能会扩大一些,但是心理上也会有沉重的负担。

家庭的主导权,当然也是由伴侣所掌握,自己将逐渐被伴侣所支配。而身为“一家之主”的伴侣也常常在家庭内,感受到一种“疏远感”。

从一些婚后表示很幸福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都是因为伴侣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他们常常在生活中扮演着“秘书”“管家”的角色。只不过,一开始时还会愿意主动承担这样的角色,让夫妻关系变得很和睦,但是当伴侣对这样的状态感到厌倦时,就会优先考虑自己了,这样一来会让“回避型”的人那种“自己被忽视”的受伤感卷土重来,从而对伴侣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伴侣又希望“回避型”的人能够学会自力更生,这样在两者的关系上就逐渐形成了一道鸿沟。

至于那些没有遇到这种问题的案例,也大多是因为伴侣一直在做出单方面的奉献和牺牲,这可以让“回避型”的人重获信任感和自信,并愿意与伴侣一起维持这个家,而不再去回避麻烦的事情。

单相思才是最轻松的?

“回避型”的人虽然很想恋爱,但是“性”和“婚姻”又会让他们感觉是一种负担、重负。恋爱的过程可能会很顺利,但是一提到“结婚”这一现实的话题,态度就马上变得冷漠,甚至还会觉得对方很麻烦。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想要回避那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因此,常常让自己陷入没有结果的恋情之中。那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式单相思的人,可能就是因为受到了这种潜意识的影响。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就是希望谈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如果一不小心有了什么“结果”的话,反而会想要逃避。

虽然“回避型”的人自己会感叹恋爱没有结果,但实际上在他的潜意识里,是在有意回避恋爱的“结果”的,这种“没有结果”的恋爱,也就意味着不用深入接触恋爱中那让人感觉麻烦的部分。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会爱上那种对自己根本不理睬的人;而另一种则是对已婚的甚至已有孩子的对象抱有好感,而这时“单相思”似乎就成自己的免罪符,他们只会将这种爱慕之情埋在心里,并不期待对方能与自己有什么出格的行为,只是就这样一直想着对方,就已经感到满足了。

“没有结果”的恋爱,也就意味着会是一段“不朽”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很意外地会发生很多长久的恋情。言情小说中大多是单相思的情节,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有了“结果”,反而会让人感到困扰。

勃拉姆斯式的单相思

以作品旋律优美著称、至今仍在女性听众中有较高人气的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广为人知的是他备受这种“没有结果”的恋情的困扰。但是,从事实来看,这种“没有结果”的恋情,其实应该是他刻意而为之的。

比如,二十五岁的时候,勃拉姆斯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恋爱,当时可不是单相思,甚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恋情一直进展得很顺利。对方是一位二十三岁的女性,有着美丽的黑头发和黑眼睛,是哥廷根大学教授家的千金。无论是样貌、性格教养,还是家庭条件,各方面都无可挑剔。

但是,就在两人快要成婚的时候,勃拉姆斯却犹豫了起来,他用委婉的言语给女友写了封信,表示自己在结婚这件事上缺乏自信。虽然他很爱他的女友,但是“结婚只会让自己感觉被束缚”。而且,他又不想主动提出拒绝,只想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我一直爱着你,希望还能拥抱你、亲吻你,能不能回到以前的状态,还请你速速回信”(三宅幸夫《勃拉姆斯》)。最终,他选择让对方来决定是否要结婚。

对方注意到他迄今为止一直逃避的态度,当然是备感失望和愤怒。可想而知,最后女方决定和他彻底分手,婚约也被取消。可以说,这也是勃拉姆斯内心所希望的一种结果。

说到勃拉姆斯,更为知名的还有他和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妻子——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之间的恋情。克拉拉比勃拉姆斯大14岁,同时还是八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勃拉姆斯却爱上了克拉拉,而且一生中唯一爱的就是这个女人。不过,在与克拉拉的这段“世纪之恋”中,勃拉姆斯性格中的缺点还是显露了出来。在舒曼死后,克拉拉恢复单身的状态,但是勃拉姆斯对她的爱慕之情却变淡了,最后只与其维持着朋友的关系。

同为“回避型”区别却很大

这里还希望大家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在表述中都用到了“回避”一词,但是“回避型人格”与“回避型依恋”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在恋爱、结婚与生活等部分,二者的差异非常明确。“回避型人格”的人内心是真的渴望建立亲密关系的,只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同时又害怕被对方嫌弃,所以才会对亲密关系表现出抵触情绪。但是,只要结成了亲密关系,就会向对方敞开心扉,也会向对方表达关爱等。

而另一方面,“回避型依恋”的人,对人的依恋感较为淡薄,内心也并不渴求亲密的关系,即使和他人恋爱、成家,也仍不会敞开自己的内心,也很少会对另一半表达情感。当另一半身处困境时也表现出不关心,仍埋头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性”方面也缺少欲求,或者只是将其当作发泄本人性欲的一种行为而已,而在伴侣看来,会觉得这种人很无聊乏味。

总之,在需要心灵沟通的人际关系中,常常会出问题的都是“回避型依恋”的人。“回避型人格”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过于畏缩,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亲密关系,同时也有不愿意表露内心真实想法的一面,但是只要形成了亲密的关系,也是能够进行心灵沟通的。可如果混合了“回避型依恋”的话,往往就会表现得缺乏同情心,对方越是需要温柔和共鸣时,就越容易让对方的希望落空。

不过现如今,人们表现出“回避型依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很多“回避型人格”中也包含了强烈的“回避型依恋”。在这种情况下,这类人不但不会主动给予对方关爱,还对伴侣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同时也觉得自己不被他人所爱,总是表现出莫名的不满,难以与人相处融洽。

星新一的经历

“回避型人格”的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也同样焕发光彩呢?在本章的后半部分,将结合两个人的生平经历,来一起思考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开创了“SHORT-SHORT”这种微型小说形式的日本作家星新一(本名“亲一”),也是一个明显有“回避型人格”的人。下面将基于最相叶月所著报告文学《星新一:创造1001话的人》,来一起回顾他的一生。

虽然星新一是以作家的身份闻名于世的,但是回顾他的成长经历,他原本应做一名家族企业的接班人,实际上,年轻时他也的确曾做过一段时间上市公司的社长。

作为长男的新一,幼年时生活在重振家族企业的压力之下。而让状况变得更残酷的是,虽然祖父母对新一特别的溺爱,但随着弟弟妹妹的接连出世,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就“再也没感受过来自母亲的温暖”(摘自《星新一》)。新一变成了一个与父母亲都不亲的少年。为了掩饰自己的这种寂寞感,他总是会抱着布偶狗熊入睡。